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部杜氏中医

    发布时间: 2022-03-09 16:53 来源: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南部杜氏中医是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12月入选,项目保护单位为南部县文化馆。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杜邦乾、杜仕文)。

    南部杜氏中医起源于清朝中、晚期,历经一百九十余年,已传承八代,是川东北地区久负盛名的名医世家,2018年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成为南部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名片之一。2019年底以四川中医非遗风彩荣登名刊《蜀本》封面人物。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南部杜氏中医”传承人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杜邦乾、杜仕文父子第一时间将杜氏中医第五代传人杜文章老先生控制川东瘟疫秘方无偿献给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此举受到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高度认可和赞誉。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部杜氏中医(图1)

    杜邦乾在指导传承团队整理古籍


    翻开八代中医世家的家谱,杜氏中医的历史经久流传。 第一代杜长太(1803-1888),第二代杜国洪(1822-1905),两代远祖从师学医后,自采中草药,医治民间常见疾病,相传尤以偏方治病著称。

    第三代远祖杜正文(1848-1925),自幼聪明过人,具有较高的从医天赋,秉承祖传医术并结合多年行医经验,撰写了专治凉病的《杜氏伤寒医方》。相传杜正文老先生于农历每月二十八,义诊一日,无论贫富贵贱,均不收取患者医、药分文,其中乞丐、孤儿、孤寡、孤独和狱中之人更是有求必应,不但施药,还施舍财物。他不但医术精湛,更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白天背年迈的母亲烤太阳,寒冬为其母亲暖床。晚年杜正文出资修桥建路,上修老君山,下至周家井西河边,用石板铺路,邀牛驮炭,成为周边几个公社村民进城的主路。仁心、仁术至今为杜氏行医家规。

    第四代高祖杜廷荣(1876-1957),自幼随父学医,熟读《黄帝内经》、《难经》和父传《杜氏伤寒医方》等中医理论和实践医书,擅长中医内科,行医乡间,医名远扬。             

    第五代曾祖杜文章(1900-1976),济世良医,自小聪明好学,天赋极高,颇有文才,先学佛后随父学医,佛、医悟性均高,当时与包正恒、郭芳陌等医学名家并称南部县四大名医,他继承和发扬了杜氏祖传治伤寒病的医术优势,同时,对中医治疗霍乱(当地称打摆子或巴骨症)进行了深入研究。上世纪三十年代,霍乱病在川东北地区流行,政府束手无策,杜文章经过大量医学实验,总结出独特中医治疗方案,他用苍术等中药放在水缸里浸泡后,人们饮用,很快使这一瘟疫得到了控制,拯救了无数生命。时任国民党川军少将旅长李炜如驻防南部,军营内得了霍乱,续用滑杆将文章老中医接到营中,仅七天就控制和治好了此病,无一人死亡,李炜如命士兵送了一挑铜元到杜家,以示酬谢,并邀请担任军医指导治疗军中疾病。杜氏中医由此在阆(中)苍(溪)南(部)及川东北地区医名大震。他所著《杜氏医稿》、《伤寒论心得》、《杂病讲义》等医书,在新中国解放初期被选为全县培训中医人员的教材,曾因给军阀治疗,上世纪,文革中,多次遭批斗,珍贵的医书,医稿等惜被烧毁,所幸杜氏精方,口传于后人,他在中医学上的传奇故事至今被传为佳话。

    第六代祖父杜怀尧(1926-1989),少时从父学医,解放后一直在基层医院工作,并担任院长,他熟读医书,精通脉理,临床经验丰富,以祖传伤寒、风湿、疑难杂症见长,对妇科病(月奸病)、神经病的治疗更是为川东北内外患者所称道,并有秘方传其后。

    第七代传承人杜邦乾(1959-  ):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南部杜氏中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南部县老科协会员,曾多次受南部县卫生局、南部县中医院邀请,作为南部县名老中医坐诊。良医良药世人幸福,利人利己天赐嘉祥。他一直认为当个好医生,既给别人幸福,也给自己积德添福,这才是行医之道。他强调要医、德双修,更要结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丰富发展中医事业。

    第八代传承人杜仕文(1988-  ):“南部杜氏中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创新教材编委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委委员。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尤其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造诣较深,特别是在小儿脾胃调理方面尤为突出。曾多次受南部电视台、四川天府银行邀请,为南部人民讲解:《春季如何养生》、《夏季如何防暑》、《秋季如何养生》等健康知识讲座,2013年受人民卫生出版社邀请,以全国最年轻的专家身份参与全国大学医学类教材的编写工作。他主张医者当心怀慈悲、品行高雅、淡泊名利,以实现悬壶济世的志向。同时与时俱进,结合现代医学,传承和发扬杜氏中医,造福社会,不忘初心。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部杜氏中医(图2)

    门诊外景


    为保护杜氏中医商标,杜氏中医传承人与世界500强美国杜邦多次交峰,最终由国家产权局准予注册。四川省教育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南充市人大常务副主任徐远火、市老科协会长陈家怀、县人大常委主任胡修云、县老科协会长徐科、人大副主任李光远、副县长杨波、冯文强、姚艳、文广旅局局长杜卫东、副局长杨光斌、文化馆馆长王凤娟、非遗中心主任王杰等领导、专家多次调研南部杜氏中医的保护与传承。

    近200年来,杜氏中医人才辈出,广施义诊,在川东享誉良多,是全国少有的中医名门。杜氏中医,以八代人智慧,融合先进医学理论和医学成果,形成了医疗、中药学、养生保健、中医文化等完整的传统中医体系,医疗实力与中医理论川东领先。杜氏中医,用八代人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发扬,仁爱济世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含义。杜氏中医,将继续致力祖国中医药发展,普惠民间,推动地方现代中医药的系统完善和科学普及,并持续服务民间,悬壶济世,在这片土地上,杜氏中医的故事,还会传承不息。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57121216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