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徐经世:修炼内功,顺应“结合” 做好中医药传承创新

    发布时间: 2024-10-17 13:47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要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能力的提高又在于对中医经典的学习,但学习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要灵活运用到临床上,这是对修炼内功的具体要求,也是做好中医临床的关键所在。

    •做好顺应“结合”,要坚持“借西守中”和“衷中参西”的思维;要坚持“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和中西互补;要坚持“百花齐放、借西促中”。

    •中医临床工作者治病取效首先要明辨病机,辨证论治,而取方用药亦是重要一环,必须紧紧抓住药之配伍,每味药的用量,炮制对药物的临床疗效的发挥也十分重要。

    岁次甲辰,紫气东来,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又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在这非凡之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我们中医药人要不负重托,不负期盼,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实走好。要以临床为导向,来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认为应着力在以下几点。

    不负重托,练好内功

    国家重视,人民期盼,当下中医药人应练好内功,做好临床。要深知疗效是中医药的优势与生命力所在,并要知道疗效是中医药理论实践价值的集中反映,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医药的立足之本,优势专科又是医院的立身之基。不过从临床实际来看,中医药疗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提高疗效须重塑中医思维,首先要从“审察病机,辨证论治”着手,这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抓手,是“练好内功”的切实落脚点。今天的中医要立足自信,深刻领悟中医药学术有其深厚的文化和哲学背景。其凝聚着天人合一、相生相克、顺应平衡的辩证统一思想,要求遵循传统医学思维去分析“中医现实”,并提出中医策略。而策略就是要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能力的提高又在于对中医经典的学习,但学习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要灵活运用到临床上,切不可学用分离,这是对修炼内功的具体要求,也是做好中医临床的关键所在,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所以练好内功乃为要务。

    着力“我主”,顺应“结合”

    中医药得到传承发展,在政策指引下,有序推进,从“依法支持”到“促进振兴”,再到“坚持中西医并重”和“加强中西医结合”,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所取之举让中医与西医在同等位置上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发挥中医药优势,用疗效“说话”。学科引领者要着力带领中青年中医工作者,秉持“宜中则中,宜西则西,能中不西”的治疗原则,让中医药发挥出自身独特的价值,真正寻找到中医院姓“中”和中西医结合的切实落脚点,融合地走中西结合之路,是当今临床医学的呼声。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要以多变思维去认识疾病,其中要将现代医学技术为我所用,在辨明病机的同时,还要分析病变的转归,随机应变,拟定中医方案。现在的学科引领者,既有中医的经验,又有现代医学的知识,而关键在于用心,以姓“中”的理念是完全有能力带领下级医生做好中医临床工作。如以疗效来说,是有双重要求,对功能紊乱性疾病又兼有实质性病变的患者,中医需要着力用心抓住重点,各个击破,取得疗效,并以此为起点组织团队加联盟研究大病种的筛选,制定相对统一的方案,施于临床,通过实践与数据,来阐释中医药的疗效,落实中医院姓“中”的宗旨。

    逐渐实现数字化是新时代对中医药的要求,要深刻认识数字化是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以数字化推动服务能力提升,赋能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医药发展新赛道,塑造中医药发展新动能。

    至于如何顺应“结合”,首先要正确认识把握好中西医结合,融合互补。从字义上讲“结合”是结聚、合作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共同体,对人来说就是彼此之间进行合作,团结起来做好事情。如从中医药实际来说,就是以中医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模式寻找结合点,这样方可无失结合的目的。至于提出的“融合”,从“融”的含义来说,“融”有调和融洽之意,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可说“融合”是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因为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象是病家,是因病结合,对症融合,对中医要求就是要查其脉证,知其所病,辨证立法,遣方用药即是。以此来做好结合和融合的文章。至于如何做好需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要坚持两个思维——即“借西守中”和“衷中参西”的思维。中医应该积极地借助现代医学的检验等手段发现和认识疾病,并借其甄别有无器质性改变,是否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是否需要生命支持辅助手段进行挽救等。在适合的阶段遵循中医的辨证原则,分析判断疾病的虚实并给予针对性的方药调理,支持辅助西医共同取得最佳效果,特别对疑难杂病,如肿瘤手术、放化疗等恢复期患者,中医药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在识病上中医是以宏观和形象思维取以四诊(望、闻、问、切)去辨证处理,而进一步剖析又以“八纲”(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关系都为核心,对此思维的定向需要用心领悟。可见做中医临床一定要辨证论治。此“辨法”用就是中医处理人体疾病信息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但又需要看到辨证是有严密的逻辑,论治是有严格的规定,对于“证”是有三个基本要素,即谓之病位、病因、病性,这都需要领悟以指导实践。

    二要坚持“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和中西互补。中医讲究“三因治宜”,即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辨证施治。可谓“三因”是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既要注意事物的普遍性和共性,又要研究事物特殊性,从而才能够对症下药,取得效果。如新冠的防治,中西医结合互补展示了强大的力量,而互补结合是有讲究的,如疫情初期适宜采用中医药来预防,对轻症和转阴恢复期的患者要按照中医辨证的原则给予扶正,一人一方,一方统筹,以提高机体的正气(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至于重症、危重患者则必须宜中则中,先西后中,对症辅助生命支持,度过危重期,保证生命体征逐渐转向平衡阶段,然后根据个体情况结合“四诊”辨证施策,使机体达到康复。如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疗效,在抗疫中拟定化湿败毒方剂,通过研究形成的范式,得到的结论,让世界医学界认识中药复方疗效,充分说明中西互补的作用。再如肿瘤的治疗,又增添“靶向”的精准疗法,这是在细胞学水平上定向结合特定的病灶,拟用药物直接注射体内病位,以达到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并可不损伤人体其他正常组织细胞。这是现代医学对疾病由局部到整体的回归性认识,也是对中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的新提示。如此可说中医治疗肿瘤优势在术后,祛邪和扶正反复轮替的,就能取得更好的疗效。扶正中药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目前在业内已经得到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在放化疗期间通过中医药调理,患者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笔者以扶正祛邪、祛邪扶正的“雪中送炭”法则,提出扶正安中的方药得到有效应证,让三位食道癌或胃癌患者保持常态二十多年,现在仍有二位健在。这虽属个案,但以实效来说中医治肿瘤是有效的,可谓“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有疗效就是真理”。但按要求仍需提高认识,继续努力解决难点。要为更多肿瘤患者解除痛苦,更需要以“治未病”理念在降低发病率上下功夫,而降低发病率,我认为要着力五要:一要心神修养——宽广胸怀,认识自我;二要形体锻炼——方式多样,贵在坚持;三要饮食清淡——膏粱有节,注重入量;四要药物调节——药食同源,配制服用;五要身体检测——动态观察,未病先防。

    三要坚持“百花齐放、借西促中”。对于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理论、临床、理法方药、古方今用、药材培育、加工炮制、制剂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积极借助和利用西医学的微观、有效成分检测、细胞分子提取等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来不断发现中药新效能、新用途,并不断研发出包括给药途径在内的一系列中医药创新成果。《中国中医药报》3版刊发的“西医大家话中医”栏目,让我们中医药人更加认识到自信的重要性。我们要提高自我,做好中西医结合。以坚持中西医并重,用“和而不同”的智慧,发挥出特色优势,以疗效来说中医。让中西医融合贯通,并行不悖。

    临床用心,方药在握

    中医临床工作者治病取效首先要明辨病机,辨证论治,而取方用药亦是重要一环,对于提升中药的疗效,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是药之配伍。药有千万种,有的具有多效作用,配伍得当则起效。如临床遇见高血压合并颈椎病而出现眩晕症状的,有求于中医治疗,则需要用升降同施的方法。取煨葛根配伍代赭石、竹茹、天麻钩藤饮出入图之,即可使人体的升降得到平衡,眩晕得止,可见药效在于配伍。

    其次,对每味药的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以君臣佐使的用药要求,应以君主臣辅,佐使相助。君药的用量最大,臣佐使药以小量寓其中,同时还要以性味来取效,这是在临床上需要注意的。如以吴又可的《瘟疫论》首方“达原饮”药取七味(槟榔、厚朴、知母、黄芩、芍药、草果、甘草药)药味之少,量也较小,以槟榔为君药,按四气五味,取槟榔,即是取其“性”,以“气化”而走上,则收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效,(此所谓膜原是指人体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乃为表里的连接点),如以槟榔味重走下,而起消积导滞的作用。由此而言,药之“气化”作用对疗效产生的影响难以目及。古人对药物“气化”作用的认知,集中体现在“四气五味”这两种属性中,如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把药物的属性作了明确论述,并类比说明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药物“四气五味”的属性,产生了“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正好对应着人体“升、降、出、入”的“气”的运行方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详细述解:“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之巅顶。”如此可以说,这个论述将药物的气味所应对的气化属性进行了高度概括,可见药物因不同气味,产生了不同的“升降浮沉”趋势,从而具有“以偏纠偏”的功能,所以以“气化”之说来取方用药,其之应效涵于其中,而奇妙之处,确是难以言表,如求深之,在于探索。

    此外,炮制对药物的临床疗效的发挥也十分重要,现在中医临床工作者有见忽略,而制药工作者也有失传统。举例来说,如生姜,是一味药食同源的良药,其入药之品常有鲜姜、干姜、姜皮、姜汁、煨姜、炮姜等六种,而现在药房饮片中只有鲜姜、干姜、炮姜、姜皮,却鲜见煨姜,我在临床上运用煨姜对“肝胆郁热,脾胃虚寒”的寒热错杂之症,起到确切的应对作用,因煨姜性温而不燥,又有利胆作用;又如拿甘草来说,其入药有生甘草、甘草梢和炙甘草等几种,生甘草用以调和诸药,如以10克以上用量,配生黄芪又可起到托里解毒之效;甘草梢有清心利窍,引热下行之功,如导赤散即用梢而取效;炙甘草分蜜炙,姜炙两种,蜜炙则润肺止咳,姜炙则以气化的作用调节心率,如“炙甘草汤”用意如此,而今日的中医门诊处方上,只看到一个“炙”的字迹,所用饮片并无蜜炙,姜炙之别。

    总之药制作用有五:相反为制——如吴茱萸和黄连;相贵为制——知母与黄柏;相畏为制——如生姜能解半夏、南星之毒,故以炮之使胃受纳,利于服用,对气味重的药物醋炙,酒炙,麦麸炒姜炙等;相恶为制——如以米泔水制苍术以缓其燥性;相喜为制——使形、色、气味发生改变,利于服用,如五味子配干姜,酸辛并用治疗内伤咳嗽。

    面对现实,应着力解决中药炮制问题,中医院要作为一项内涵建设,在药剂科设立“临方加工室”,按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加工,体现中医院的特色,促进疗效的提高。

    基层的中医药工作者要有多面手的能力,既要有大内科知识,又要有外治的方法,这是随机应对的,如中药,针灸都是有效之取。

    以上简短之言,是我从事临床的感悟,我们要提高站位,以问题为导向,着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让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力,用疗效来诠释中医药,让中医药扎根疗效,永葆生机。(作者:国医大师 徐经世)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