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知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了建设“健康中国”、助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医药文化必须传下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而中华传统文化是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核心元素,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经学、史学、文学、哲学、天文学、算学、兵学、武学、地理学、风水学、堪舆学等多个学科,广泛涉及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内容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中医文化、国学文化、中国礼仪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国茶文化以及书法艺术、武术、京剧、中国瓷器、中国围棋、刺绣工艺、剪纸艺术等。但是,能够吸纳、融汇、贯通上述多学科、多领域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唯有中医药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因此,要建设“健康中国”,助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将这把“钥匙”传下来。
如何将这把“钥匙”传下来?
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两个“重视”:
一是要重视“培根固本”。中医药文化蕴藏在中医药古籍和中医药文物之中。仅就中医古籍而言,全国中医古籍资源普查结果表明:34个省级行政区231家公藏图书机构的中医药书目,包括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马王堆出土医书在内,已达26000条,而现在已编著1912年以前的书目就有8650种。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下来的关键在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了第一批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发掘、整理、研究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中藏经》《脉经》等11部中医药古籍之精华。实践证明,必须重视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才能保住中医药文化之本、护住中医药文化之根。
二是要重视“育才赋能”。要将中医药文化传下来,就需要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队伍,包括文献研究、文化宣导、科学普及、现代科技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因为中国传统孕育之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而要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要深研中医药四大经典、四小经典,还需要至少阅读过《周易》《道德经》《论语》《孟子》《荀子》《心经》《山海经》等,能理解儒释道的基本理念与内容,更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这就需要专门立项,开展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各类专题集训,通过传授、实践、考核、选拔、使用,重视育才赋能,从而健全和完善中医药文化建设队伍。
深刻认知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为了建设“健康中国”、助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医药文化必须活起来。
中医药学是民生重器、国之瑰宝!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原创医学科学,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凝聚着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博大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不仅注重整体认知,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揭示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医药学融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逐渐构建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等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经典理论和临床经验为现代人的健康和疾病防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本质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为了建设“健康中国”、助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使中医药更广、更全、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就不能让中医药文化仅仅蕴藏在古籍之中,而必须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
如何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
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三个“加强”:
一是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加强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更是中医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可以确保中医药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需要加强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自信,是对中医药价值的高度认同以及对中医药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医药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与探索,在临床形成了四诊审证、审证求因(“观其脉证”——求解思维)、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知犯何逆”——上升思维)、立法组方、组方用药(“随证治之”——决断思维)的独特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中医医疗保健实践传承创新发展的根基。由此建立的自信,是中医药文化活起来的重要基础。
三是需要加强融入新生活的力度。通过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中医理念、知识和技术,培养“日用而不觉”的中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让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这是中医药文化活起来的土壤。
深刻认知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方针,为了建设“健康中国”、助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医药文化必须强起来。
中医药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重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当下和未来也具有重要意义,是形成新时代医学的核心价值观,为建设“健康中国”源源不断注入文化动力,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所以,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实用性和影响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也就是要让中医药文化强起来。
如何让中医药文化强起来?
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三个“提高”:
一是要提高对“两创”方针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一方针的提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起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民族文化复兴的正确选择。在中医药文化领域,如何认知“两创”方针?我认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通过对中医药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形式进行转化,使其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产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表达形式;“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在继承中医药传统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及其五大特色(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给药途径、天然化的用药取向)和六大优势(未病已病防治兼顾、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的基础上,以新的观念、新的手段、新的技术和新的表现形式,融入时代精神,结合现代元素,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进行激活更新,使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扩大、完善,使之更具有影响力。因此,传承是“根”、创新是“果”。没有创新的传承,其结果只能是老树枯藤;没有传承的创新,其结果只能是歪瓜裂枣。深刻认知并遵循“两创”方针之后,让中医药文化强起来的众多举措就能应运而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了。
二是要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质量。中医药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引领、文化塑造、文化传播、文化赋能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工程”,这包括完善领导机制、提高规制地位、完善工作机制、融合现代科技、改进表达形式、完善投入机制等;需要全方位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质量,包括梳理研究各学术流派,深化对中医药历史、文化、流派、人物的研究,系统整理文献数据,建立健全创新研究体系;老师带教学生推动中医药文化知识进校园,创建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中医药文化街区、中医药文化园、中医药文化长廊等,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在“中西医并重”方针指引下,逐步实现中西医协同、中西医结合、中西医互补都能以中医之道驭西医之术,以西医之术驰中医之道。
三是要提高中医药文化影响力。持续擦亮中医药文化名片,答好中医药文化建设“特色卷”,通过搭建各级各类中医药文化宣导平台,让中医药文化“说话”,让老百姓看得明、听得懂、想得通,让国际友人能从“读懂中医”到“读懂中国”,从而既能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也能让中医药文化走出文化学院的院门、走出天津市的市门、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门,既成为筑牢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石,又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自信的桥梁和土壤,让中医药文化强起来。(作者:国医大师 孙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