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乔学斌: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中医药力量

    发布时间: 2025-04-01 11:36 来源: 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医药高等院校是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应通过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深化和关键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积极作为,主动担负起以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中医药力量。

    着力自主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保障。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下,自主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拔尖创新人才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资源。科技创新的实质在于知识的创造与应用,而创新型人才正是驱动这一过程的关键力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求扎实的学科基础,更要求他们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构建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核心使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注重自主性与引领性。尽管通过外部引进可以弥补短期不足,但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人才。中医药高等学校应加大自主培养力度,深化机制改革,搭建多元化、系统化的发展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力,为科技创新储备充足的人才力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环节。中医药高等院校应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引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优质资源,开设国际联合课程,深化与知名高校的合作,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育多元化思维模式。与此同时,应着力提升学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竞争力和推进中医药国际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注入全球化智慧。

    着力系统推进中医药基础科学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坚实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泉,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基石,其重大突破往往引领颠覆性技术的诞生。基础研究水平不仅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潜力和底蕴,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未来地位。科学布局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需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长远发展目标,科学规划研究领域和方向,特别是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关键技术的领域加大支持力度。中医药高等院校应以全新视角和强大力度加强基础研究,聚焦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攻克中医药关键核心技术,奠定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科学基础。基础交叉研究是推动科学技术前沿突破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单一学科的研究模式在解决复杂科技问题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推动基础研究的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是破解关键技术瓶颈的有效途径。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再生医学、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方法,打通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通过这种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中医药基础理论发展,促进技术应用转化,不断拓展科研创新的广度与深度。完善长效支持体系是实现基础研究突破的关键保障。要构建稳定多元的资金支持机制,确保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优化学术评价体系,摒弃“短期化”“急功近利”的倾向,营造自由探索的学术生态,激励科研人员潜心从事原创性研究。尤其是在以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方面,应提供更大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进一步推进跨学科合作,打破部门和学科壁垒,提供高效的组织支持,形成系统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全面提升中医药基础研究的整体效能。

    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其核心体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基础研究的突破,还需要高质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创新资源高效利用,确保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题中之义。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是创新的源头,但若无法实现成果的有效转化,科研创新的价值便难以在经济社会领域充分显现。面对全球科技加速发展和产业需求不断变化的态势,成果转化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可以缩短创新周期,将高校孕育的技术成果快速应用到产业中,从而推动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跃升,塑造科技竞争新优势。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实现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应在重大技术攻关上与科研院所、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格局。中医药高等院校应整合资源,优化创新生态,将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创新链、需求链和产业链的有机对接。通过深化开放办学理念,加强与附属医院、附属药企以及地方政府的协同合作,搭建高效的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打造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生态,加快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服务于人民健康与社会发展。完善体制机制,是提升成果转化效能的关键保障。当前,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激励机制不足、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瓶颈问题。对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着力构建适应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优化政策支持和制度设计,建立灵活且开放的激励机制,使科研人员能够共享成果转化收益,激发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同时,通过建设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对接平台等方式,有效打通供需两端,畅通科研、产业与市场之间的联动渠道。通过构建从“科研—转化—应用”到“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推动科技成果持续高效转移转化,全面释放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潜能。

    作者:乔学斌,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