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藏》首批图书将于近日发布。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产和生活智慧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中华文明的赓续不绝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好中医药,既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内容。
当代价值,世界意义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学术和原创思维的重要载体,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财富
中医药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想智慧和生命健康知识,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原创思维、独特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论与方法的宝藏,更是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泉。
根据书目著录,全国150个图书馆(博物馆)馆藏的1912年以前印刻的中医药古籍共8663种,其中约有3千余种是孤本,约占现存中医药古籍总量的40%以上,包括宋元以来历代精刻善本、名医手稿、名家批校本、精写本、刻书底稿、彩绘本草图、经络图、导引图等。除孤本医籍外,还有全国仅存2-3部的稀有医籍,这类书约1100种左右。上述两类书籍的总和将近4800余种,约占中医药古籍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为推进新时代中医药古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医药古籍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具有十分珍贵的临床价值,这是中医药古籍区别于其他古籍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些文献,是中医学术和原创思维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自信自立的重要支撑,是中医药学传承创新发展的源头、底气和信心。屠呦呦研究员从《肘后备急方》中找到发现青蒿素的灵感,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在我国抗击新冠疫情发挥巨大作用的“三药三方”等有效方药,均是以中医典籍中记载的经典名方为基础化裁而成,中医药古籍是科技进步的源头活水,浇灌出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做好中医药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作,深入保护、传承、发掘和利用蕴含在中医药古籍文献的宝贵知识、理论和技术,是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科技创新驱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做好中医药古籍工作,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有利于向世界完整真实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医药学术理论和原创思维精髓,又可以在当今国际文化与科技的交流与博弈中,有效保护我国在传统医药及相关领域中的原创权益,维护中医药在国际医药健康和科技创新领域的话语权。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新中国中医药古籍整理成就斐然,为中医药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工作。1954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整理出版中医书籍:出版中医中药书籍,包括整理、编辑和翻印古典的和近代的医书”,这是中央对中医药古籍工作的重要指示。《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整理和注解历代中医名著”列为工作任务,中医药古籍工作首次被纳入国家规划。
按照政府主导、专家把关、顶层设计、分层实施、稳步推进的思路,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有三次:第一次是1964年起,由卫生部组织,对《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等7部中医古籍进行整理研究,陆续出版了《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等7种古籍的校释本。第二次是1982年起,为全面落实《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一是对11种重点古籍进行整理研究,形成了各书国内外现存版本的最佳整理本;二是在“校注本”的基础上,翻译成现代语译本,分别形成了《黄帝内经素问语译》《伤寒论语译》等语译本系列;三是从历代中医药古籍中选择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和临床适用价值的书目进行标点和校勘。第三次是2010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实施公共卫生资金项目“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专项,出版包含417种中医药古籍的《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中医药古籍文献保护、研究与利用成绩显著。6批171种337部中医药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明万历金陵刻本《本草纲目》、元刻本《黄帝内经》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海外回归中医药古籍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收录散佚海外的珍稀中医药典籍427种。古籍普查和书目编纂成绩斐然,中国中医科学院编纂出版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基本上摸清了中医药古籍的存世现状。目前,中医药古籍普查正有序进行,海外馆藏中医药古籍的调查也取得不菲的成绩。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古籍整理规范》,是第一部关于中医古籍整理的行业规范,填补了空白。
遵循“古籍整理与保护利用相结合,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古籍整理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基础工作与研究提高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完善机构,培养人才,中医药古籍事业呈现新的面貌。全国中医药行业已有4家图书馆被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家图书馆成为“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一大批中医药古籍保护和整理研究的学术机构得以强化或重建。特别是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使得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聚拢人才,建设队伍,为中医药古籍整理、中医药文化与学术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人才匮乏的状况大为改观,中医药文献研究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得以显著改善,中医药古籍出版编辑专业队伍也不断壮大。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中医药古籍工作迎来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中医药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利用的新政策,为传承留载体、守正强基础、创新筑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典籍研究利用,编撰《中华医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编纂出版《中华医藏》,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文物、中医药……等工作主管部门加强本领域古籍工作”,“梳理挖掘古典医籍精华,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鼓励在文史哲、中医药等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中增加古文献相关教学内容”。为做好新时代中医药古籍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古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医药古籍保护、整理研究、编辑出版以及古籍数字化、普及推广、人才培养等工作的统筹,推进中医药古籍重大项目。中医药行业以《中华医藏》工作为核心,持续系统开展了中医药古籍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构建起了中医药古籍工作体系。《中华医藏》编纂项目于2018年正式立项实施,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组织实施的大型中医药古籍整理保护项目。《中华医藏》选目包括2289种中医药古籍,其中少数民族医药古籍224种。全国28家单位的34个项目组、近千人参与到了此项工作中,涉及的馆藏单位达200余家,其中也包括了数十家海外馆藏机构。此外,2020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专项”“中医药古籍挖掘和保护条件提升”等项目,继续整理出版80种重要古医籍,开展40个临床优势病种中医药古籍文献挖掘整理。2021年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全国中医药行业古籍馆藏机构开展古籍馆藏条件建设、重要古籍修复等工作,24家达到古籍书库建设标准,26家建设了专门的古籍修复室,共修复破损珍贵医药典籍6万余叶。在此期间,组织全国性的中医药古籍保护、研究与利用培训10余次,邀请专家进行专门培训,受训人数达1000余人,培养了一批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人才。以上这些工作,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并重,整理研究与挖掘利用齐行,构成了当前中医药古籍系统保护、研究与利用的工作体系,中医药行业机构不断健全,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学科建设日渐成效,也使得蕴藏在古典医籍中的精华得到深入挖掘、赋存在古典医籍中的知识更好用起来,让中医药古籍这座宝库真正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当前,正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机,新时代中医药古籍工作面临新要求,迎来新机遇。中医药古籍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需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创造的瑰宝保护好、发掘好、利用好,为建设文化强国和健康中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叶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