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多向助力 多维赋值: ​数字化为非遗保护传承“添翼”

    发布时间: 2023-08-08 09:23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建立数字档案、解码文化符号、分析传统技艺、链接广大网友……如今,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之中的数字化手段越来越丰富,非遗传播与数字技术的结合越来越成熟,数字化为非遗保护传承“添翼”,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发挥带动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日前,在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上,业界围绕数字化的多元赋能作用展开深入探讨,迸发出智慧火花。

    以数字化为翼 非遗飞上广阔“云端”

    从高度重视到提升为国家战略,文化数字化的重要意义不断被凸显。在非遗领域,数字化相关政策也在引领这一行业快速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进行了总体安排部署,将之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的目标,要求强化中华文化数据库数据入库标准。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则列明非遗记录工程、非遗新媒体传播计划等重点任务,细化了相关要求。

    “在利好的政策推动下,在不断实践探索中,非遗对于数字化的借力模式发生了变化,由最初助力保存、记录、展示的辅助性工具,逐渐进化为助力创新和发展的支撑手段与科学动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表示。

    运用现代科技成果,非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得以激活和重塑,有利于萃取中华文化符号和标识。“非遗与数字的结合,是传统与当代的碰撞,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传承与创新的对话,是文化数字化扎根群众的实践。数字化助力非遗飞上广阔的‘云端’,也进一步丰富非遗保存保护、传播传承的方法途径。”王晓峰指出。

    寻求数字技术和非遗保护传承之间的平衡点是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认为,不断提高数字技术应用对于非遗保护的精确度是一个考验,包括修复、虚拟场景重建等工作需要更多的技术团队加入。“现在,我们有条件通过数字技术将非遗原生的环境、肌理、结构乃至不同版本等保存下来,还可以智能识别特定时期的文化符号,提高解码历史文化的能力和水平。这些数据也会成为我们精神记忆的一部分,对文化传承和文明延续有重要价值。”吉狄马加说。

    形神兼备 数字非遗融入人文经济

    数字技术扩大了非遗的社会能见度,转化出更具大众性的内容,也带动了相关文创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非遗的数字化不仅是文化课题,也是经济命题。

    “非遗数字化可以成为带动中国现代人文发展极为重要的切入点。”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看来,数字非遗融入人文经济有很高的可行性:其一,数字非遗可以为数字经济树“魂”,同时树立新的人文经济业态和消费模式;其二,数字文化资源的资产化,是国家文化大数据发展的方向,数字非遗将成为其中的重要板块;其三,数字非遗在全球文化贸易中也可深入下去,占有一席之地。“文化具有核心价值,只有将文化的基础打牢,才有相关行业的繁荣。就此而言,非遗的数字化前景广阔。”魏鹏举表示。

    一直以来,非遗都以其人文属性和手工温度征服人心,绽放独特价值。非遗的数字化能不能延续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上海创图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欣分享了自己的思考:通过大数据分析,非遗传承人或相关非遗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定制化,满足消费者DIY的创意期待,尤其是创造出更多为年轻人所喜爱的个性化产品。“互联网环境下,能够很方便地将非遗数字化推进到数据化阶段,形成数字资产,通过确权等方式,进而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活态传承之中,经由市场反馈,强化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李欣说。

    当下,短视频已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信息接收方式,也成为重要的产品推广“竞技场”。各大短视频平台也以其高度的互动性和可视化成为非遗传播的新阵地。抖音集团直播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触网打破了普通人与非遗之间的隔阂,同时,非遗传承人可以通过抖音直播、电商、生活服务等抓手获得收入,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据统计,过去一年间,通过抖音平台获得打赏收入的非遗主播同比增长53%、非遗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94%、购买非遗商品人数增长62%、带货破百万传承人增长57%。

    放大比较优势 促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通过数字化手段,非遗促进乡村振兴的道路越来越宽,带动效应倍增。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文化数字资产研究室主任邓丽丽在调研中发现,在乡村推进非遗数字经济发展要开展一系列实践,比如,探明数字技术应用于非遗的特征、数字非遗的产业化流程、非遗数字化成果转化和改造方法、非遗产品的数据化、对数字技术的协调管理和利益共享模式等。“非遗从乡村中来,希望它能到现代化的乡村中去,通过数字化技术平台将本土化的非遗时尚化、国际化,带动村民共富。”邓丽丽总结。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董杰认为,数字化对于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具有“换道超车”的意义。“手握非遗‘金饭碗’的地域一定要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同时可将非遗中的各类工序通过数字技术适度进行标准化,这对于非遗美食等与大众生活密切关联的领域格外必要。”董杰还指出,线上场景的用心搭建会带来线下流量的大幅增长,激发传播裂变效应,其中产生的非遗数字版权也可使非遗传承人受益。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相关决策,对于非遗衍生品开发以及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举措提供技术参照。(来源:中国文化报;记者:王彬)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57121216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