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五年以来,我国坚持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优化中医药科技管理机制,强化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中医药科技资源配置,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为中医药产业注入强心剂。
中医药正不断迈向现代化,科技为中医药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中医药事业实现攀峰。
高位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这是我们医院的院内制剂‘消肿膏’,现在正在做外用制剂剂型改良的实验。”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科研处雷霞说。走进位于该院内的江苏省中医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医学创新中心,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皮下微透析测试。
这是科研创新在基层中医医院落地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顶层设计上,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处于核心位置。从对中医药科技创新领域进行长远谋划,到搭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制度的四梁八柱,再到中医药激发科技创新潜力的一系列实招,中医药事业科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规定“国家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提高中医药科学技术水平。”
2019年,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研究设立国家中医药科技研发专项、关键技术装备重大专项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专项规划上,为加快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健康产业发展,2017年,《“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印发,2022年发布《“十四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这为新时期的中医药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
重大工程部署上,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
政策引领下,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机构,如雨后春笋。
目前中医药领域有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46个,并持续深化40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42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搭建的“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被认证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发布了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探索建立健全了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
与此同时,一批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队伍逐渐建立,成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坚力量。“十四五”以来,中医药领域新增两院院士5名,打造了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培养了148名战略型领军人才——岐黄学者。
传承创新: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要永做科研之路上的行者,让全世界都听懂‘中国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金廒说。他已3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今年6月,段金廒牵头的“经典方剂类方研究模式与中药配伍禁忌规律性发现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历经近20年不断探索与实践,系统揭示了方剂类方衍化规律的科学内涵。
屠呦呦研究员因青蒿素的发现抢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中医药抗疫方案为夺取抗疫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重要成果彰显了中医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独特作用、显著优势和巨大潜力。202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15项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体现了中医药理论的新发展、临床实践的新优势、产业技术的新进步。
首个针灸临床证据图谱亮相国际顶级期刊,明确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等8种疾病最有优势。
以“化湿败毒方”为研究对象的中药复方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为说明白、讲清楚中药复方作用机理提供研究范式。
全球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发《中药复方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CTS-AMI临床随机研究》,为通心络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充分循证支持。
清华大学李梢团队自主研发的“基于网络靶标的中西医药智能和定量分析技术与系统”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中医药AI领域首次获得国际发明展最高奖。
……
近年来,中医药科研工作不断取得突破,一份份科研捷报鼓舞人心。
全国28家单位、34个课题组近千人参与,200余家古籍馆藏机构支持大型中医药古籍整理保护项目——《中华医藏》的开展,让中医古籍焕发新光彩。
2000年以来,中医药领域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30项,重大科技项目产出了一批有循证医学证据、受到国际认可和推广使用的临床研究成果。
更多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造福千家万户。
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驱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一家中药企业自主开发的现代中药无人工厂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
在浙江磐安,中药材种在地里,长在“云”上。磐安县自主探索研发的“中药产业大脑”,汇聚了全县所有中药材种植地块、种植户信息,以及主要中药生产企业的数据。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医展区上,数字中医循经治疗机器人、智能四诊机器人、“大医金匮”中医模型等中医“黑科技”十分吸引眼球。
“三部九候康养机器人具有脏腑功能状态检测和客观化体质辨识的功能,主要面向养老、康养、药食同源产品等大健康领域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工作人员王烨介绍,该款机器人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智能成像分析技术、中医脉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康养机器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大力推动中药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制药技术的特色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最具自主知识产权价值的宝贵财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药炮制工作。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建立了74家中药炮制基地,初步实现了地域全覆盖。这些基地不仅系统整理并挖掘了中药特色炮制经验、技术与理论,还构建了各地炮制人才的传承谱系,优化了中药炮制技术专家的传承工作平台。同时,中医医疗机构的中药临方炮制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进一步保障了中医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基地还致力于规范中药炮制过程中的参数工艺控制,从而提高了中药饮片的产品质量,并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推动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稳步发展,2018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分三地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共324首,关键信息考证64首,持续深化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激发中药创新研发活力。
明确我国中药资源共18817种,包括中国特有的药用植物3151种、需要保护的物种464种,发现196个新物种,其中约100种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历时10余年,5万余人参与,摸清了中药资源“家底”,建立了中药材资源的动态监测网络,构建了中药种质资源的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中药材质量保障项目落地实施,支持各省建设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生态种植基地,推进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平台的建设和使用,中药材追溯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五年来,中药产业从林草生态、农业种养殖再到饮片炮制、工业生产,中药全产业链体系日益完善,一个高质量、规范化、现代化的中药产业正在铺就。中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中药工业产值不断攀升。2023年,中药工业营业总收入达7095.2亿元,约占全国医药工业总量的四分之一。
科技创新始终是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医药将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稳步前行。(记者 王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