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甘肃坚持中医药文化和人才建设双轮驱动、多向发力,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提供不竭动力。
注重“整体设计”,优化中医药文化和人才建设新环境
甘肃省将中医药文化和人才建设纳入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独立建制的省中医药管理局,在各市州加挂中医药管理局牌子,省级层面设立中医药文化与科技教育处。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修订颁布《甘肃省中医药条例》,制定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对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专项部署。
三是推动部门协同。建立多部门定期会商和专家咨询机制,协调推进中医药文化和产业体系融合建设。积极会同财政、教育、科技等部门,统筹推动甘肃文化工作,及时将中医药元素融入天水伏羲大典、敦煌文博会等文化活动以及康养产业,释放中医药多元价值。
强化“硬件支撑”,构建中医药文化和人才建设新高地
坚持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培育载体,倾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和人才建设新途径、新模式、新平台。
一是全方位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扎实开展全省“中医强基层、基层兴中医”三年行动,省级专项资金80%以上投向基层。全省73.1%的县级中医医院建成“两专科一中心”,所有县级综合医院、疾控、卫生监督和90%以上的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药科,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实现全覆盖。
二是重传承凸显中医药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医祖岐伯、针灸鼻祖皇甫谧、敦煌医学、武威汉代医简文化遗存内涵,建成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三是加强古籍文献保护利用。投入500余万元,开展中医药古籍保护、普查及目录编纂、修复影印等工作,建成2个标准化古籍书库,修复完成980册馆藏古籍,抢救性收购(藏)中医药古籍累计1482册,建成甘肃中医药大学古籍特色库,让中医药经典再现活力。
四是开展五级师承教育。在岐伯故里庆城举行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拜师大会,遴选4600余名指导老师,连续10余年培养中医药继承人。
五是高标准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获评全国各类骨干人才170人。累计评选甘肃省名中医299名,307人通过2023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考核,做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释放人才能量的成效逐步显现。
六是多层次培养专业人才。分门别类培训中医急诊急救、临床、麻醉等专业骨干人才,系统开展“西学中”培训,依托甘肃、天津中医药大学每年定向免费培养中医类医学生。
擦亮“陇原名片”,打造中医药文化和人才建设新品牌
坚持守正与创新并举,持续提升甘肃中医药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一是多措并举强普及。整理出版《敦煌医学大辞典》《武威汉代医简研究集成》等著作,举办岐黄文化论坛、中医经典知识竞赛、科普巡讲等1000余场次,印发宣传画、中医启蒙三字经,制作《灵草小战士》动画片,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不断营造“爱中医药、信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氛围。
二是拓展平台强创新。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吸引全国150余家企业参展,邀请国外代表参会,开展产业合作大会、药食同源论坛等活动,创新推出中(藏)医药养生体验、温泉水疗、康养膳食等文化旅游康养产品,持续推动以文带医、以医促药、以药强商的中医药多态化融合发展。
三是主动作为强交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化陇港澳合作交流,参加第二届巴西中医药国际大会、2024香港首届紫荆中医药国际峰会,16家海外岐黄中医中心(学院)累计诊疗患者12万余人次、义诊近10万余人次,中医药产业从业人员2000余人次。(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