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云南: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机制

    发布时间: 2025-02-14 10:39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人才强医作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先战略,坚持问题导向,传承并重,积极构建“以国家级人才培育为靶向,省级高端人才培养为重点,基层人才培养为基础”的全链条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以强人才战略引领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优化顶层设计和规划

    深刻剖析人才工作困难问题,查找短板弱项,积极谋划“强人才”三年行动计划,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1亿元支持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精准定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引领人才发展方向。一是做实高端。扎实开展国家级人才项目,认真实施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和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等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1名岐黄学者、3名青年岐黄学者、23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4名西学中优秀人才均达到国家培养任务要求。二是做强中坚。优化省级人才项目,谋划开展省级中医药高端人才、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注重传承教育,以国家级和省级名中医为引领,支持建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培养省级高层次人才、传承性人才1500余名。建立省州县三级名中医评选制度,推动形成人才成长激励机制。三是夯实基础。建设省级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00个,争取建设国家级住院医师规培基地9个、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15个,省级财政投入6600万元支持建设24个中医临床技能标准化培训中心,组织培训省级师资700余人、骨干师资300人。

    优化培养模式和机制

    探索建立省州县乡村五级联动和中西医医疗机构广覆盖的“一纵一横”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纵向到底,省级专家带动培养州市和县级人才、州市级专家带动培养县级和乡级人才、县级专家带动培养乡级和村级人才,让高层次专家流动起来,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养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二是横向到边,从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中医,将中医药人才培养主动延伸到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不断拓展中医药人才培养覆盖面。三是统筹人才培养与事业发展的“匹配度”,实现人才和事业的“双向选择”。将人才培养方向与区域疾病谱紧密结合,聚焦各地常见病、高发病,结合区域医疗卫生规划和专科建设目标,兼顾人才培养和百姓健康需求。四是主动拆除人才流动“藩篱”,使高层次带教专家不受地域和单位限制,引导专家向基层流动帮扶,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传承工作室。五是充分用好人才政策,抓住全省实施“银龄医师”计划的有利契机,引进100余名省内外“银龄”中医专家服务基层,把优质中医药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优化项目实施和督导

    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坚持人才培养传、承、管并重,确保人才培养成效。一是严把“传”的准入。紧紧把握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和特点,严把“传”的准入、确保“传”的质量。让高水平的专家通过“传帮带”把学术经验传承好推广好,使继承人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二是注重“承”的实效。立足百姓看病就医需求,统筹“助强”与“扶弱”,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任务,明确单位和个人职责,清单式管理培养人数、能力提升、技术应用推广等指标,构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能力提升、服务百姓的良性互动格局。三是强化过程监管。针对人才培养项目周期长、任务重的特点,制定全程管理、考核评估办法,从项目谋划、过程监管、成果验收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实现项目谋划着眼长远,过程监管做到季度有进展、年度有总结,成果验收严格对标任务计划书,做到一张清单管到底,确保人才培养见成效。

    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云南将聚焦区域人才和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人才项目的联动互补,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和实现路径,积极营造人才辈出、争相成才、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引领全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供稿)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