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75年来,中医药从百废待兴到惠及全国人民

    发布时间: 2024-09-25 15:12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人均寿命不到35岁,中医医疗机构凋敝,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1949年中医药发展起步时面临的窘迫“家底”。

    中医医疗机构增长到2023年的9万多个,中医药卫生人员也增加到104.5万,总诊疗人次达到15.4亿人。这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历史性跃升的背后,是中医药事业75年的奋进征程。经过75年发展,中医药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明显增强,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放大了惠民效果,基本建成了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看上好中医”的健康需求,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质”的飞跃政策护航中医药服务能力强起来

    “从1954年到2024年,当年石婆婆庵的小小门诊部发展成一院多区‘中医航母’,江苏省中医院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如今已经84岁的全国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大内科兼消化内科(脾胃病科)原主任单兆伟回忆起医院的发展史感慨万千。

    “过去,乡镇卫生院门庭寥落,而自从2012年我们设置了中医堂后,一切都改变了。现在中医是七里园乡卫生院响当当的招牌了,尤其是疼痛科,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还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患者慕名而来,日门诊量早已破百。”河南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卫生院院长钟健说,“如今,全国已经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设置全覆盖,真是翻天覆地的改变。”

    国医大师旺堆在自己的从医历程中见证了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发展故事。从只有藏医和天文历算两个专业的小小藏医历算院,发展成为藏医药龙头医院,并向国家藏医医学中心迈进,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沐浴在新中国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这些中医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的“更新换代”,正是75年来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

    1978年,党中央转发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并面向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和散布在城乡的民间医生选拔中医药人才以充实中医医疗机构。1982年衡阳会议召开后,加快中医机构建设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健全符合中医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规章制度、加强中医专科建设、积极开展中医治疗急症工作、加强中医机构内涵建设等政策措施相继出台。1986年卫生部在湖北省沙市召开全国县级中医医院工作会议,将“县县建中医院”作为重大战略决策做了进一步安排,搭建起中医事业的框架底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各地方共同推动下,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7年中医药法施行,明确规定“国家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的发展目标,同年,《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2023年,《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实施“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满足县域居民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2024年《关于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提出“到2030年,县级中医医院力争实现五个100%”。

    在党和国家的高位推动下,一系列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政策文件为中医药服务“质”的飞跃保驾护航。

    “效”的提升中医药改革让高效服务全民享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患者岳大爷因心梗导致的胸闷气短症状在中医治疗下逐渐好转。得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过去要舟车劳顿到北京看病的他如今在山西就能享受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

    在安徽省太和县,患者陈大爷因持续胸闷胸痛来到坟台镇卫生院就医,卫生院的各项检查实时传输到太和县中医院,经医生远程诊断后出具了诊断报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带来的就医“福利”让患者尽享。

    在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患有继发性红斑肢痛症合并趾端骨坏死、面临截肢的李先生在中医药治疗下保住了双脚。在全国范围内,像该科一样的千余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正惠及亿万患者。

    “改革”始终是中医医疗服务保持活力、释放民生温度的关键词。从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团结中西医”到2023年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从推动公立中医医院开展综合改革的“投石问路”到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创新实践……在为百姓提供更高效的中医药服务道路上,中医药人始终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进入智能化时代,“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等成为了新的焦点,也为中医医疗服务“效”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上海打造“中药云平台”,实现了饮片质量可追溯、代煎配送可查询、区域共享中药房,让群众放心用中药。“上海中药云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溯源管理一张图、互联互通一张网、数据汇聚一个链、系统开发一平台,大大提高了中药饮片药事服务效率。”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服务监管处处长刘华说。

    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湖院区,热敏灸机器人的机械臂正在上下运动,就诊人群或趴或躺感受灸疗带来的“得气”感。热敏灸机器人实现灸疗操作的自动化、智能化,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中医医疗服务的效率。

    在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通过“5G+”智慧诊疗平台,患者正连线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杨春波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双方画面同时呈现在大屏幕上,视频画质流畅,对话声音清晰,杨春波借助智慧孪生诊室机器人查看患者的面色与舌象,完成线上诊断并且开具处方。千里之遥如近在咫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元化的名中医诊疗服务。

    科技浪潮下,中医药加速奔跑,让高效的中医药服务全民共享。

    “情”作注脚用中医药获得感标注民生温度

    中医报销比例更高了、患者花费更便宜了,身边的中医诊所更多了、看中医更方便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百姓的中医药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山东菏泽,“即治即走、费用报销、安全有效”的“中医日间病房”诊疗服务模式,因其省钱、省时、省心的独特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选择中医药服务。2023年,全市公立中医医院“中医日间病房”累计受益患者达2万余人,节约患者费用1000多万元,节约医保基金1500多万元。

    在河北邢台,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将普通针刺、贴敷疗法、中药熏洗治疗、推拿治疗、拔罐疗法、灸法6项使用广泛、功能疗效明显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纳入门诊报销的中医项目。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使用以上6项中医诊疗项目发生的普通门诊费用,在职职工报销比例为70%,退休人员为80%,城乡居民为80%。

    “巡回义诊让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上好中医。”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患者为国家中医医疗队的巡回义诊竖起大拇指。

    “2017年中医药法实施后,简化了举办中医诊所的程序,扩大了中医药基层服务供给,也方便了我们百姓看中医。”在中医诊所就医的胡女士说。

    从城市到农村,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让百姓的中医药获得感不断增强。

    从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到中药快递服务日渐兴起,中医医疗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中医药服务的网络不断扩大。

    从防治乙脑、流行性出血热到抗击SARS、新冠疫情,在重大传染病防治方面,中医药用过硬的疗效为百姓构筑着健康防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医药人将接续奋斗,不断健全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获得感,为亿万百姓带来更多健康福祉。(记者 徐婧)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