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只在年节时才会走进大众视野,带来浓郁的传统气息。而如今,非遗已然成为一个热度爆棚的词汇,它不再受时间的限制,无论何时都备受关注。各地纷纷发力挖掘本土非遗资源,试图在这条文化发展的赛道上抢占一席之地。然而,在这股热潮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让非遗在某些情境下沦为博人眼球的 “噱头”。
以曾经风靡一时的“漆扇”为例,它火遍全国,成为热门旅游商品。可事实上,这种网红“漆扇”并非真正的非遗项目,全国各地传承下来的大漆制作手工艺才是非遗技艺。网红“漆扇”可以说是传统技艺的简化版本。许多商家甚至使用合成颜料替代传统大漆,彻底丢掉了非遗元素,但却借用非遗二字赚得盆满钵满。
此外,在一些旅游景区,挂着“非遗”招牌的小吃摊随处可见。摊主售卖的是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食品,毫无传统工艺的韵味,却让满怀期待的游客误以为品尝到了正宗非遗美味。一些商业街也存在诸多乱象,粗制滥造的手工艺品被强行贴上非遗的标签,只为抬高价格,而真正非遗项目中所蕴含的匠心与文化内涵却被彻底忽视。
非遗,本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历经岁月洗礼,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绝不是用来装点门面、赚取短期利益的噱头。随意给产品贴上非遗的标签,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破坏非遗口碑,还会让人们对非遗产生信任危机,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产生不良影响。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非遗,而且更喜爱时尚、动漫、游戏、科技等与非遗结合的跨界体验。面对非遗的这些新发展态势,人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其本真的重要性。针对非遗被当做宣传噱头的现象,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对非遗认定与商业使用严格把关,规范市场行为,杜绝随意滥用非遗的乱象。同时,加大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博物馆展览、传承人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让民众近距离接触、了解真正的非遗。大众也需要提升文化鉴赏力,主动探寻非遗背后的故事,支持那些坚守传统的非遗项目。
让非遗回归本真,在新时代绽放出属于它的独特光芒,是每个人的责任,唯有如此,非遗才能源远流长,持续滋养后世,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记者 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