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
2024年10月22日
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和《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决定》提出的“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精神,加快我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健康上海建设以及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更加明显,率先推出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创新成果,为国家提升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改革示范和制度保障。到2027年,以高水平市级中医医疗机构为引领的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成绩持续保持全国领先位置,社区中医药服务主阵地作用日益凸显。中医药临床优势和健康服务高地不断巩固,中西医结合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全国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名前三的学科(专科)数量保持全国前列。中医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更趋成熟,中医药国际化高地地位更加凸显,本市主导发布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占比保持全国前列。中医药领军人才群体集中涌现,中医药产业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市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保持全国前列。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1.打造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模式样板。推进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和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创建,以解决重大临床问题、重大理论创新、重大技术突破、重大人才培育为目标,强化临床服务与科学研究双向联动、协同发展机制,突出政产学研用“五力联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型、研究型中医医院。支持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医院智慧化水平,综合实力持续保持国内领先。到2027年,制定不少于5个国家级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指南,开展不少于3个医疗机构制剂或新药研发,形成一系列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责任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疾控局、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区级中医类医院发展基础和服务能级。夯实区级中医医院发展基础,加快崇明、嘉定、徐汇等区级综合医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实现每个区中医类医院全覆盖。实施区级中医类医院能级提升专项,加强区属中医类医院基本条件改造和设备更新,支持浦东新区、虹口、闵行、长宁、松江、嘉定、普陀、奉贤、黄浦等区属中医类医院新建或改扩建,在五大新城按照三级医院标准建设好一家中医医院,提升中医药资源短缺区域床位配置水平。发挥四大中医区域医联体辐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属中医类医院牵头紧密型医联体,加强区属中医类医院急诊科、老年科、儿科和康复科建设,开展区域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持续提升专科诊疗能力和区域龙头作用。到2027年,努力实现每个区级中医类医院建设至少2个中医特色专科和1个适宜技术推广中心。(责任部门:各区人民政府、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设社区中医药服务主阵地。持续推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设置中医馆,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中医药全面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筑牢社区中医药服务网底。在社区康复中心、护理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建设中积极发展中医药服务。开展社区中医医师康复技能培训和社区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支持社区全专结合中医药服务提供。建设中医巡诊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特色专病专科、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满足居民“最后一公里”高品质中医药服务需求。推进中医名医、名方、名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应用,推动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服务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同质化。到2027年,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能够提供60种以上中医基本病种的诊疗,开展不少于6类20项以上的中医医疗技术;推动3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强化中医药服务场地建设,达到国家中医阁建设标准。(责任部门:各区人民政府、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完善功能互补、上下联动的中医药服务资源流动机制。深化“区域+专科”中医医联体建设,依托市级中医医院和各中医优势专科,下沉和技术支撑覆盖全市16个区,通过一体化诊疗服务、一体化学科建设、一体化人才培养,人才双聘、双向转诊、建设基层名中医工作室等措施,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要素梯度传递和双向流动机制。支持区级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服务枢纽作用,重点打造一区一品牌,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形成一、二、三级中医医疗资源协同、优势互补的立体化区域中医药服务网络。到2027年,市级医院在区域中医医联体内建设专科专病联合门诊不少于200个,推广不少于6个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区属中医医院在区域范围内推广不少于3个优势病种诊疗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不少于1个中医特色专病服务。(责任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设高品质的中医内涵发展体系
5.打造优质中医药临床服务品牌。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发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和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在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重大疑难疾病诊疗、中医药学术传承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逐级带动、层层辐射、纵向集合、横向成群的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形成全国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派中医药优质服务品牌。建设上海中医优势病种库,遴选挖掘一批中医优势病种,明确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环节,建设一批示范性中医专病门诊和非药物疗法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中医专科专病服务。到2027年,建设不少于30个市级中医临床优势专科,遴选支持不少于50个中医优势病种。(责任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各区人民政府、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构建重大慢病中医药防治康全程健康服务和评价体系。促进医防融合、医防协同,以重大慢病和健康需求为牵引,发挥中医在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特色优势,完善慢性病中医药综合防治网络和工作机制,制定相关疾病中医药防治康全程健康服务方案,提升重大疾病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化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内涵,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控领域的独特优势和“治未病”作用,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强化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控履职能力,落实《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支持中医医院建设传染病临床诊治中心建设,依托实力较强的中医医院建立传染病院区和专科,完善传染病医疗服务资源布局。到2027年,制定实施不少于4个重大慢病中医药全程健康服务规范和管理模式,构建覆盖全市的重大慢病中医药干预网络。(责任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疾控局、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提升中医药在妇幼健康中的贡献度。实施妇幼中医药健康服务提升行动,发挥中医药在妇女儿童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中的独特作用,制定并实施优势领域中医药治未病或专病诊疗方案,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升本市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供“一站式”中西医结合医疗保健服务。开展本市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的中医药干预试点,探索“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的防控体系,发挥中医药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的优势和作用。(责任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疾控局、市教委、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深入推进中西医协同。以国家和本市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旗舰”科室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强化西医与中医融合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中西医协同医疗服务模式,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级。聚焦重大疑难疾病和罕见病,建设一批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诊疗中心,形成一批疗效确切、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指南,持续保持本市在全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领先水平,打造国家中西医结合服务高地。到2027年,建设不少于8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诊疗中心,形成不少于2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设高标准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体系
9.打造高水平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国家高水平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支持与高校、科研机构、医药企业紧密合作,探索高水平医院有组织科研新机制和高质效中医药科研产出转化机制,打造科技创新引领的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支持国内一流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合作,以协同模式与机制创新为支撑,争创国家级中医西医汇聚创新平台,探索现代生命科学与传统医学的交叉融合,产出引领科技进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案、新技术、新药械、新产品。到2027年,争取获得由本市主导转化的中药新药1项或者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批件不少于3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2种,获省部级政府科技奖励或国家一类学会科技奖励。(责任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科委、市教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建设海派中医传承与推广示范平台。建设海派中医非药物疗法推广示范中心,大力传承弘扬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法,构建优势疾病海派中医非药物疗法方案,研发海派中医非药物疗法产品或专利,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搭建海派中医药学术传承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海派中医流派优质资源数字化整合和挖掘利用,探索海派名医智慧化活态传承新模式。(责任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推进数字赋能中医药行业发展。强化中医医疗机构数据基础建设,推动中医药业务和管理数据自动化采集、智能化治理和数据分析挖掘应用,提升中医药数字化治理水平。支持中医医院推动业务流程数字化转型,优先围绕中医优势专科和优势病种形成诊疗全流程数据,推进个人健康数据与中医诊疗服务数据互联互通,打造中医智能诊疗、慢病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应用场景,推动中医医疗数据融合创新,赋能中医智慧医疗、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打造智慧中医医院。深化上海中药云平台建设,推进中医医疗机构诊疗数据互联互通,建设智慧中药房、区域共享中药房等,优化中药饮片处方区域点评功能,提升中药服务水平,让群众放心用中药。加快中药产业研发、生产等的数字化转型。(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数据局、市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建设高效能的中医药标准化体系
12.提升“上海标准”在全国以及世界的影响力。打造中医药国际标准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中医药标准运用及采信制度,助力国际标准化服务科技创新、产业赋能升级和产品海外注册,争取ISO标准纳入欧洲草药注册标准参照体系。建设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多维度的数字化标准体系,建立中医药标准融入“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机制,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建立中医药团体标准工作机制,在体现上海中医药技术优势、国际标准行业标准空白的领域形成一批合规优质的中医药团体标准。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推进区域标准化工作探索与创新,共商联合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到2027年,新纳入国际标准制定程序的中医药标准不少于30项。(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探索建立标准支撑中医药“走出去”模式。加强中医国际医疗服务标准制定,依托高水平医疗机构建设以海派中医流派为特色的中医国际医疗康复中心,支持以中医养生、药膳食疗等保健手法创新开发健康服务产品,探索与国际商业保险对接新机制,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医医疗服务品牌。新建海外中医药国际传播平台,强化品牌化、标准化中医药服务产品打造和国际化人才梯队建设,建立海外中医药中心质量评价标准,探索建立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新机制。推动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具备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企业(机构)。(责任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商务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建设标准化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掘海派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标准化、同质化的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科普资源供给。建立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全面融入居民健康生活的有效机制,构建面向特定人群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健康科普体系,引导市民“主动健康”理念,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加强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挥传统医药类项目在市民预防保健、健康养生中的积极作用,开发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和健康养生旅游产品,推动生活化应用。到2027年,推出中医药文化健康服务包或中医药文化产品不少于20项。(责任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文化旅游局、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建设高层次的中医药学科和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15.完善中医药学科专业体系。依托中医药院校,整合共享综合大学优质资源,对现有中医药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构建服务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学科专业体系。加强中医经典学科和团队建设,深化中医经典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我市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吸引行业内外相关学科优秀人才和团队聚焦中医药重点领域关键问题联合攻关,争创若干国家中医药创新团队。建设一批市级中医药交叉学科和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形成医教研产用深度融合的综合平台。探索院校教育和现代师承教育相结合新模式。(责任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教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教育、人才、科技“三位一体”的战略方针,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建设,通过优化项目遴选机制、“揭榜挂帅”等立项机制,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打造中医药领域的大师和战略科学家。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不断提升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发展水平。依托东方英才计划,做好领军、拔尖、青年等中医药各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建设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平台,建立海派中医药传承学院机制,构建符合中医药规律、具备海派中医特点的中医药传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均衡中医护理资源配置,启动实施护士中医专科培训,构建多层级、专科化、社会化、广覆盖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到2027年,新增国家级中医药人才不少于30名。(责任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人才工作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建设高质量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体系
17.以饮片全流程溯源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新能级。推动企业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提升中药饮片生产管理水平,加快中药饮片生产数字化转型,实施“中药安心达”项目2.0版升级,推动自建或共建的药材道地产地种植关键环节信息化追溯、代煎配送核心环节的溯源。健全中药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中药全流程追溯应用场景标准,推进中药饮片优质优价,促进中药饮片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溯源饮片品种达到200个以上,医疗机构达到200家以上。(责任部门: 市药品监管局、市科委、市数据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商务委、市医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推动中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落实《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促进中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强现代中药、中医器械以及中医智能康复设备研制与应用。依托“促进市级医院临床技能与临床创新行动计划”等,构建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核心的中医临床研究体系,助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质量,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使用政策。研究完善中药临方定制加工服务相关政策。(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药品监管局、市医保局、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把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本部门重点工作计划,完善中医药改革政策,为全面推进新时期上海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各级政府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要求,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倾斜力度。各项任务责任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滚动建立重点工作清单,细化工作内容和进度安排。市中医药等管理部门和项目建设的单位要加强对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的全程规范管理,确保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完成质量。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开展中医药领域典型案例挖掘和宣传,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