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山东潍坊青州市的“海岱非遗文旅空间”迎来一批又一批访客。这个由驻地高校与地方党委、政府联合建设的非遗体验空间,由一群青年创业人才负责运营,通过挖掘青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非遗注入创意力量。
产生在人民中间的非遗,未来的发展空间仍在人民中间。过去几年,山东省创新文化传承发展的理念,将贴近群众原则贯穿于非遗保护全过程,借助培训辅导、各方合办、拓展市场等方式,齐鲁大地的诸多非遗项目,正在大街小巷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富起来,门前铺就增收路
如今,威海乳山市的非遗传承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重点关注对象。近几年,乳山市依托乳山粉条、乳山喜饼、乳山钩织等非遗项目,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带动下,通过开办企业或乡村车间,使非遗项目得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了群众增收,拓宽了致富路。
乳山市白沙滩镇的王全伟、耿小翠夫妇,3年前还在外地打工。2020年初,夫妇俩回到家乡,到一家粉条生产厂学习技艺,成为工厂的熟练工人,人均月收入约6000元。王全伟说,乳山粉条的生产历史长、技艺成熟,周边地区的百姓都喜欢吃,大家说,吃粉条也是品味文化。
多年来,山东重视把非遗保护与百姓需求相结合,一方面挖掘整理项目,强化保护记录;另一方面邀请专业团队,分析寻找保护项目与当地百姓生活的结合点,让项目保护成为百姓的自觉行动。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高度重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非遗的独特作用,着力打造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非遗企业和经营业户120多万个,年产值约1600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近400万人。同时,全省出台了一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拓展了一批乡村非遗新业态,形成了一批乡村非遗龙头品牌,打造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甚至在世界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非遗品牌。
过去5年,山东创新开展传统工艺振兴行动,推选省级“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60个,指导认定非遗工坊574个,让一批扎根乡间的非遗项目成为群众富口袋的好帮手。
学起来,公益培训长见识
2020年,借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枣庄市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传承人纪启涛参加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非遗研培计划陶瓷班培训,系统学习非遗技艺在创新创意、文旅融合、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的方法路径。
“通过培训班的学习,我深入了解到非遗政策方面的诸多知识,开阔了视野,也获得了行业内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纪启涛说,非遗研培计划陶瓷班培训学成归来后,他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改进窑炉及烧成工艺,运用现代化的控温设备,使烧制出的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成品率也得到极大的改善。鉴于现在古建砖瓦的需求量比较大,目前,他正投资1000多万元筹建一个现代化的流水线作业厂房,届时将会带动更多当地群众就业,满足更多古建砖瓦的社会需求。
非遗与当下生活紧密结合,需要更精准地了解消费者需求,也要求从业者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制定《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院校认定与管理办法》,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进一步提升传承人的技能。实施传承梯队建设工程,加大中青年传承人发现和培养力度。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式,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将更多传统技艺纳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目录,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
强起来,去问市场要效益
10月的东营市黄河入海口,滚滚河水汇入海面,形成黄蓝相交的奇特景观。东营市垦利区的刘文龙驱车行进在黄河口不远处的一处公路上,望着路两旁的芦苇荡,满怀欢喜。“以前干导游,卖的是线路。现在做线上直播,卖的是特产。”刘文龙说,2021年至今,他转行从事东营市非遗特产的线上销售。今年1月至9月,他的公司累计销售额超110万元。
过去两年,东营市文旅部门依托广饶齐笔、黄河口草编、利津水煎包等非遗产品,开发系列乡村旅游商品,打造黄河旅游商品品牌。当地引导鼓励第三方企业建立电商服务平台,推动乡村旅游商品网上营销,打造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重大旅游品牌活动集群。
多年来,山东加强非遗活化利用,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旅游,推出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打造一批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建设一批非遗特色景区。
山东鼓励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升产品品质和文化内涵,推出了一批非遗文创精品。同时,办好山东非遗购物节,并与惠民消费季相结合,打造非遗特色商超,拓宽了非遗产品推广和销售的渠道,还鼓励和支持非遗相关企业拓展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