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华观庆:以非遗传承为抓手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6-02 14:17 来源: 重庆日报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的优质资源,旅游是传播非遗的重要渠道,两者融合发展有着深厚基础和广阔前景。把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发展,既能促进旅游新业态发展,又能在旅游开发中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释放出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实现非遗文旅产业融合转型升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动力。


    做好文旅融合发展,非遗人才储备是关键。文旅融合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一要深入贯彻落实文旅融合战略部署,深化文旅融合体制机制改革,为非遗人才引进、培养、储备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二要大力实施“非遗人才强旅”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进高质量产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扶持计划,加强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协作融合,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创新活力与潜能。三要探索推进“非遗与文旅”学科建设,把非遗与文旅人才培养融入国民教育,培育和储备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复合型文旅人才和技艺传承队伍。荣昌区作为中国三大陶都之一,高度重视“人才兴陶”制度建设,创新落实“外引内塑、内外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成立陶艺专项资金,建成西南首个以陶艺为主题的青少年实训基地,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文化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模式。


    做好文旅融合发展,“非遗+产学研”融合是路径。非遗活态传承是市场化的前提,而“非遗+产学研”融合则是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创新方向。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落实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服务国家战略,助力非遗活态保护传承,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二要借力政府政策、企业投资和高校学术资源,积极调动民间力量,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将教育、农业、制造业等不同产业调动起来,展开多学科跨界研究。通过“非遗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活动,深挖文旅融合内涵与“美美与共”的价值。落实非遗“产、学、研”相结合,助推文旅融合,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非遗传承过程中促进城乡、跨区域协调发展。三要线上、线下全方位、多领域打通时空和产业壁垒,推进非遗博物馆、体验馆和产业园全景式、活态化展示宣传,打造文旅IP与非遗智慧景区建设,加强非遗互动体验与非遗活态传承保护,提升非遗传承转化的多样性,促进非遗文旅成果有机循环。荣昌区通过创建“政产学研用”集群式非遗传承模式和多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推进陶产业转型升级与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形成了“非遗+乡村振兴”“非遗+特色小镇”“非遗+文化街区”等多元融合新业态,建成了集文旅产品收藏、展示、体验、研发、销售等于一体的博物馆、研究院、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成功打造了中国西部“非遗之城”品牌,为西南小镇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做好文旅融合发展,“非遗+创意设计”是方法。拓展非遗文旅产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实现非遗文旅产业融合转型升级。一要立足国际化视野,让非遗融入当下与未来生活,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二要以传统技艺与创意设计理念相融合为基础、多元产业融合为核心、可持续创意设计实验为引擎,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依托自身人文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地方与世界连接点中的共鸣。将传统技艺元素、历史文化理念、审美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提炼重构技艺,推动材料、结构、图形和工艺创新转化,开发具有地域特色、艺术审美、情感纽带和当代价值的文旅产品。三要推进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借助3D打印、VR、AR等现代技术,强化非遗与可持续设计、非遗与科技、非遗与多学科创新转化。打造标杆、智能、精品化文创明星项目,为非遗文旅发展提供通感、多元、沉浸式体验与交互创造的可能性。聚焦“十四五”规划纲要,高规格布局非遗传承项目,全面促进文旅融合“观光经济”向“体验经济”“区域旅游”向“全域旅游”“传统旅游”向“智慧旅游”转变,力争以非遗传承为抓手助推文旅融合,实现非遗“产业兴、百姓富”技艺多元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作者:华观庆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2021NDWT20阶段性成果)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57121216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