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追求生命健康、不断认识与抵抗疾病的过程,是中华民族在发展和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医学科学,有着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更高质量的保障。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世界医学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医药学在理论层面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哲学智慧;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华民族因时而变、立象尽意的特有思维方式;倡导“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命至上、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中医药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古人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形神统一、天人合一、和合致中等哲学思想,实现了医学和哲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多元统一。
中医药学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中医药学经过千百年的诊疗实践和总结,以及临床检验和不断创新,证实了其诊疗疾病的疗效和保护人民健康的作用。中医药学数千年来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即便是在现代医疗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在非典、新冠肺炎等突发疫情面前,中医药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中医药学大有可为。
中医药学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实践论
中医药学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体现了医学和人文的结合,是人与自然、形体与精神意识和谐统一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在揭示人的生命规律和健康之道的同时,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和实践论。比如“天人合一”,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辨证论治”,体现了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大医精诚”,体现了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的影响下创造并积淀形成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其天人合一、藏象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断思维,阴平阳秘、和合致中的调理特色,勿待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治未病”理念等,无不是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智慧融会转化为自身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成为推动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中医药学悠久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坚定中医文化自信的牢固基石。
预防为先,由“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治未病”是中医药学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提倡“预防为先”,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养生为一体,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强调“治未病”,这是一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养生保健过程,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维。中医药学能在早期有效地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干预,使形体和精神得到共同调养,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换句话说,通过倡导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理念,能够防止人体从亚健康向疾病转变,将慢性病控制在发病前,将感染疾病控制在感染前,从而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的。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宏观上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让中医药学参与到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中,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构建中西医并重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彰显中医药临床优势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临床治疗中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医药全面、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着力提高规范化救治水平,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对迅速控制疫情、提高救治效率、保护人民生命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疫情防控以及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独特优势。今后,要进一步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治体制机制,将中医药学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实现中西医协同参与构建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设。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面向未来,擦亮中医文化瑰宝,中医药需要传承精华,更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守正创新。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结合,坚持中西医事业并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助力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作者:刘秦民,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