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技术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独有的制药技术。将植物、动物或矿物原药材进行净制、切制和炮炙,不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符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需要,更要满足调剂、制剂要求,是中医临床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数千年来,中药炮制沿着传统的生产模式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精湛的炮制技术和极具传统工艺特色的中药饮片,彰显了我国独特的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药炮制具有多种文化形式
中药炮制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朴素哲学土壤中孕育而生的,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形成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是我国古代人文、哲学和科学的结合体,主要包括炮制器具、水火、技艺、师承、工匠等独特文化形式。
炮制器具远流长。炮制工具的演变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产物。从最初用“口父咀”将药物咬碎,到采用砍砸、刮削等打制石器辅助破碎药物,人类不断尝试将探索发现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进行更便捷、更完整、更合理加工后服用。磨制石器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开始创新炮制器具,如切割、磨制石器或骨器,烧制陶罐,铸造青铜器,冶炼铁器等,制成铡刀、片刀、舂筒、药碾、铜炖罐等炮制工具,除了可用于中药破碎外,还可以进行精细的刮、削、刨、碾、捣、锉、镑、切等加工。炮制器具文化在某些地域集中发展,逐渐积淀成为炮制技术流派,发展了独具特色的炮制器具,如“樟帮”“建昌帮”炮制流派的雷公刨、槟榔榉、枳壳榨、香附铲、“樟刀”“建昌刀”等。近代以来,炮制器具逐渐由手工向机械生产过渡,如洗药机、润药机、炒药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替代手工设备广泛应用。近年来,炮制设备逐步向专属化、联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炮制制造资水火。炮制源于“火”文化,自燧人氏开创人工取火,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开创了“毛炙肉也”的“炮”制药物方法,产生了“上古圣人作汤液”新服药方法。古人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衍生出了一系列“制造资水火”具体方法,主要包括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三大类炮制方法,如“火制四:有煅、炮、炙、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以及“煿、爁、炮、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日煞、曝、露”雷公炮炙十七法。在“前店后坊”传统医疗模式下,根据临床需求实时调整、灵活应用、临方新制,反映出古代医家随机应变、灵活变通的智慧。
炮制技艺贵适中。炮制方法灵活多变,往往随方炮制。处方疗效是中医临证治疗的重要指标,而炮制可以增强临床疗效,古人一方面不断探索新的炮制方法,如发酵法制备六神曲、制霜法制备西瓜霜、提净法制芒硝、干馏法制鲜竹沥等;一方面对炮制过程极为考究,认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要求处方择药务必生熟异用,“有须炼烧炮炙,生熟有定”;注意除去非药用部位和杂质以保证剂量准确,“筛罗粗恶、分剂差殊”;灵活运用药物和辅料配伍调整中药药性适应临床需求,认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证无验也”。这些均反映出古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疾病变化、病机演变,通过炮制、配伍作出针对性调整的辨证论治思维特点。
炮制师承坚初心。炮制生命力在于师承,长期生产实践中磨炼而成的炮制技艺和经验颇为难得,几千年来通过“师带徒”模式口传身授、代代相承。在师承过程中,一是系统学习,反复识记理论知识、感悟实践应用,通过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升华学习体会;二是技能竞技,炮制大师往往技艺精湛、对炮制把握恰到好处,从学导师、到像导师、再到超导师,不断提升技能水平;三是医德熏陶,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指导老师高尚的医德医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徒弟,精修医术、潜修医德并重,带动其全方位发展。“术遵岐伯、法效雷公”祖训得以薪火相传。
炮制工匠守破离。炮制境界由一代代工匠锻造。从事中药炮制,往往意味着一生的坚守,从业者在追求卓越的路上,逐步实现“守破离”蜕变,成长为一流工匠。“守”基础,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导师要求,打磨炮制技艺,练好基本功;“破”定势,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深入思考,总结形成个人经验;“离”境界,开启新征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创造炮制技艺新境界,书写好炮制工匠坚守一生的信念和精神。
如何逆转中药炮制濒临失传困局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药炮制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12项炮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各省市少数民族药地区依托全国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挖掘并传承地方特色炮制文化,“樟帮”“建昌帮”等全国中药炮制主要流派示范构建中药炮制“传帮带”传承谱系,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从国际来看,世界上认同、学习中医药的国家日益增多,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导致中药炮制文化尚未走出国门。从国内来看,缺乏全民中药炮制文化体系建设和引导,难以挽回中药炮制日渐式微、老药工人数骤减、传统炮制技艺濒临失传等困局,中药炮制文化传承与传播依然处于“小众”范畴的尴尬境地。因此,我们亟须从顶层设计、传播路径、组织实施等层面构建中药炮制文化传承与传播新模式。
一是加强系统谋划,加强中药炮制文化传播顶层设计,着力破解制约中药炮制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深层次难题,强化中药炮制文化传扬体系性布局。要聚焦“阐释难”,用现代科学阐明揭示一系列炮制原创理论,特别是中药炮制“减毒增效”的转化机制,例如附子炮法“由毒转补,温补脾肾”的科学内涵,要让人民群众听得明白、用得放心,在文化滋养和科学普及中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要聚焦“传承难”,深度挖掘传扬一系列濒危炮制技艺,通过古籍文献、寻访散在民间的古法、整理药工经验还原濒危炮制技艺案例库。如炮附子、药汁制法等“古籍有记,技艺已失”,漂、泔、血、炆制等虽为“老药工所学”但实际已“无法应用”,再如鲜竹沥、姜半夏、姜厚朴、姜附子、姜黄连、砂仁陈皮制地黄、枳实制白术、百合制桔梗等名老中医“临床所需”却“未见产品”的技艺与饮片品种。要聚焦“传播难”,深入挖掘中药炮制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宣传推广“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工匠精神,从流派、理论、文化、人才等多层面加强中药炮制文化传承与传播顶层设计,积极培育文化精品和品牌媒介,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中药炮制文化产品和内容。
二是打通传播路径,突出中药炮制原创优势特点,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文化传播新模式,破解用现代语言讲好中药炮制故事的难点问题。依托“药都”“非遗”“百年老店”等品牌,善用群众语言、群众表达讲好中药炮制文化故事,面向公众开放中医药博物馆、炮制文化馆等,打造影视剧等“活化”精品融入各类媒体,编撰制作一批文化图书、科普视频和电视节目等,让中药炮制可及、可视、可闻、可感。坚持分众化、立体式传播,针对老年、中青年、青少年等不同人群构建差异化传播体系,善用融媒体打造移动化、社交化的中医药文化传播矩阵,依托“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推进中药炮制文化进中小学课堂和校园。发挥中药炮制文化名家的名人效应,积极开设各类科普社交账号、参加电视健康栏目,主动为人民群众答疑解惑、传授养生知识、解读文化内涵,推动中药炮制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三是优化组织实施,采用多基地联合、多学科交叉模式,强化中药炮制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为中药炮制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坚持流派融合、基地融合和学科融合,进一步加强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发挥好全国炮制技术传承基地的示范作用,全面推进中药炮制的技术传承、理论传承、人才传承、文化传承和应用传承,在组织实施上下功夫,推动各类培训、技能大赛、学术论坛等活动蓬勃开展,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加强炮制传承人才培养,在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中开设中医药文化传播课程,着力培养专于炮制、精于技能、善于传播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中药炮制文化是极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立足新时代,我们要创新讲好中药炮制故事,促进中药炮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炮制力量。(作者:于欢,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