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医药为人民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做出了显著贡献。然而,民族医药的挖掘和传承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深入挖掘壮、瑶、鲜、黎、苗等少数民族医药历史文化传承,不仅可以带动相应省份康养产业的发展,提升从观光旅游到养生保健度假旅游升级,还可以推进老少边穷地区扶贫进程,带动边疆地区中医药产业向规模化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地貌特色和民族风情都有鲜明的特色,比如像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处中国陆地最南端,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自热带向亚热带延伸,且多为崇山峻岭的热带雨林。在这些独特区域内生长着几百种中药材,它们是我国特有的南药天然宝库。千百年来,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一代代地传承着神秘的医药养生文化,为神州大地保存了这一神奇的民族奇葩。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独特,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蕴藏量巨大。以海南省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海南行政区就进行了较为系统地专门调查,药学专家学者对普查采集的标本进行鉴定后发现,全岛药材资源有340多种,其中比较常见、可以大量收购的品种有30多种。
其次,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多,民族医药是少数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医药。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是祖国医药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以海南为例,据明代的《琼州府志》记载,黎苗族民间对草药形态、性能、性味、功效、采集、加工及分类都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在毒蛇咬伤、接骨、跌打损伤、中毒、风湿、胃痛、疟疾、风痧症、瘴气等疾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黎苗民间从事医药的人多为自采自用,自己加工配制草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一些植物、动物的药用功效有一定的认识,并应用于临床治疗,掌握了很多治疗疑难病症的方法和技术,积累了不少医疗经验。不仅能够对一些常见的内科、外科等疾病进行诊治,还对许多疑难杂症有着特殊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全国目前挖掘开发最好的民族医药是藏医藏药,其他大部分的民族医药都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和开发利用。对于推进相关挖掘工作,笔者认为,每个地区可首先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县进行试点,在试点中由各所在乡镇自下而上摸底,并推荐提供所在地的乡医乡药基本素材和原始依据上报;然后组织中医专业人员等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指定分管领导,聘请指导专家共同组成项目实施工作队,深入各乡镇实地考证。
具体做法是:1.进行实地调查,运用多种方法跨学科调研。2.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对当地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3.档案文献调研法:积极发挥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方志办、博物馆、文化馆等的作用。4.对偏方、秘方所有者进行采访录音(口述材料),整理成书面材料。5.参阅相关历史文献,如村志、族谱、私人藏书等。6.在上述基础上,专家进行综合评审,对评审结果进行临床验证。(作者:海南师范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员 宣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