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起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当代使命,就要让中医药非遗项目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发挥好维护健康之效,进一步满足当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建议,加强对中医药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宣传、开发和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让中医药非遗传承“活起来”。
王宜(左二)为孩子们科普中医药
王宜提出,应加大中医药项目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的比例。中国传统医药的方剂、疗法不下十万余种,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公布的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统医药却只有百余项,占比不到10%。中医药的传承断层问题导致很多中医项目没有得到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应增加中医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活态传承,很多确有疗效的中医诊疗技术需要长期学习并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增加传承人数量,是保护独特中医诊疗技术的生命力。
王宜建议,应增加“民间实用土方”和“少数民族医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广大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欠发达地区,民间中医在守护当地人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国家医疗体系的有力补充。一些散落在民间的中医绝技、中医药项目有独特疗效,却不被人知或濒临失传。应该加大调研、宣传力度,充分发掘民间中医宝贵财富。要加快做好传统医药类项目普查,做好对重点项目的保护。
王宜提出,在老少边穷地区,中医药治疗和保健方法成本更低,会大大减轻民众的医疗负担。因此,应大力促进中医药非遗项目向社会的普及,让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惠及更多百姓,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此外,在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中,国家级名录多为复合型项目,省级、市级、县级名录则多为单一型项目,省级、市级和县级名录升级为国家级名录较为困难,王宜呼吁,应增加单一型项目在国家级名录中的比例,从政策、学术等方面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