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王炜、曹永兴:中医药文化应势而发正当时

    发布时间: 2020-06-04 19:02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再度聚焦中医药,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中医药再放异彩。


    中医药文化的坎坷与复兴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百年前,面对强大的西方列强,中国的知识精英渴望向西方学习,却陷入了中华文化虚无论,他们强烈否定自己的传统,否定儒学,要取消汉字,取消中医等。后来,中国改革开放,有不少学者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中医屡屡被拿出来与西医比较,批评中医甚至取消中医的思潮一浪接一浪。

    历史沧桑,百年巨变,中华民族思想界经历了从文化焦虑,恐慌到文化自损、自卑的精神滑落,而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伟大成就让我们重新找回了文化自信的精神振作。如今,中医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保持着自己独到的方法论和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在临床创造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中西文化双峰对峙,大多主张二元论,反对一元论,主张中西文化与医学之间的兼容,反对偏激的片面,学习西方,但不等于全盘西化,保存优秀传统,不等于全盘继承,摒弃中医糟粕不等于全盘否定。中西文化与医学之间的对话胜于对立,屠呦呦成为中国第一个摘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事实就是个力证。

    此次抗击疫情的实践证明了中西医协同发展这一模式旺盛的生命力。中西医两种力量相互合作,结合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方案。中医与西医联手打了一场漂亮的战疫,再次证明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抗疫战中彰显文化自信


    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与发展历程,瘟疫其实从未远离过人类,在历代应战疫病的过程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乙脑、出血热、SARS等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均发挥了应有作用,面对突发的疫情,社会各界对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也寄予希望。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组织优势医疗力量,在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上拿出更多有效治疗方案。”抗疫伊始,中央的战略部署中就蕴含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思想,使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

    在此次抗疫战中,社会各界均认为,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能够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能够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所说,中医药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和亮点。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药发挥治未病、辨证论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地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接管病区,首次中西结合、联合巡视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形成以中药为特色,中西结合的救治方案,成为了中医药传统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 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加强中西医结合”,让全体中医药人倍感振奋。这表明中共中央、国务院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让我们看到了中医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

    •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近年来,国务院等部门相继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 》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这些纲领性文件强调中医药文化基因植入和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要将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融入到中小学基础教育。

    为此,人大代表张伯礼院士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案:组织编写简单易懂的中小学生中医药读本,以多种形式构建学生能听懂、有特色、重体验的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成立中医药顾问讲师团,组织中医药领域专家,组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顾问讲师团,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和技术指导;开展课堂内外中医药体验活动,鼓励建立中医药特色班级、兴趣小组及社团,将学生的爱好、特长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等。

    • 弘扬医者仁心精神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序》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方,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把学医与修德等量齐观。千百年来,无数医务工作者面对疫病和死亡的威胁,始终以仁慈之心,把解救患者的病痛放在第一位,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数以万计的医务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始终遵循“人民至上”的理念,义无反顾奔向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同疫情进行着殊死的战斗。他们与病魔赛跑,夜以继日开展研究,在极短的时间内,拿出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配制出有效的中药汤剂。他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体现出医者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和爱护生命的“仁心”和“大爱”。

    古代医家,大多数能够遵循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安贫乐道,不凭医术发财致富,选择了从医,就应该有救死扶伤、重义轻利的志向。职业是崇高的,肩负的任务是神圣的,否则,会导致人性的扭曲和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在当代商品化的社会,提倡学习和发扬古代中医的医德,对于净化医务工作者的心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外,可以利用各类微信公众号推送、微博及其评论、抖音等互联网新媒体,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同时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营造热爱中医药的社会氛围,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自抗疫以来,张伯礼院士多次受到人民网、中国日报、央视、天津日报等的采访报道,通过人民网、人民视频、新华网等渠道参与网络会议和直播20多次,与美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专家进行中药临床试验交流,分享中国的中西医结合抗疫经验,并向海外侨胞、留学生介绍疾病预防常识和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成果,这些新颖的个性化报道视频点击量达到数百万人次。5月12日,天津市大中小学“抗疫第一课”专题报告会通过津云客户端、北方网直播,张伯礼院士为天津市师生讲了一堂精彩的抗疫思政课,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

    疗效才是硬道理,这是中医的生命所在,也是中医药经过两千多年的大浪淘沙、现在又熠熠生辉的根本所在。此次疫情当中,中医药的确切疗效让中国及全世界有目共睹,给正面宣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要抓住时机正面宣传,传达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态度,弘扬社会正气,增强中医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中医药真正走进人们群众生活、走进心里。

    近现代中医走过了一条坎坷艰辛之路,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医一直蓄势待发。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复兴的开路先锋,2020年的这场疫情让中医药文化应势而发,必将再创辉煌。(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 王炜、曹永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57121216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