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会后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等。对此,不少相关人士、专家、机构、政府部门已开始奔走呼号,积极行动起来——
挖掘难 中医药遗存渐消失
“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前提是要做好保护、挖掘工作。让人痛心的是,作为中医药文化重要载体,目前大批中医药有关实物却正面临逐步消失的状况。这一状况必须引起重视,尽快改变。”近日,在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调查研究”成果发布会上,项目领衔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张其成教授表示。
张其成介绍,近三年来,他带领团队对北京地区的名医故居、中医药文物古迹、中医药与民俗、老字号药店和医馆等30多个资源地进行调研,所见令人痛心。以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御医文化资源为例,标志性地点是清朝的太医院遗址,但这些遗址现在绝大部分“见不得人”。他翻出一张张照片介绍:太医院遗址位于北京市地安门东大街105~117号,共有四个院落,总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其中,105号原为太医院的药房和值房,现在已是一片五方杂处的民居杂院,一个院子住了38户人家。111号原为太医院衙署,后来一度被改为餐馆,现已被废弃。照片上,此处满是裸露的灰白水泥墙和残破的石棉瓦棚。113号原为太医院的“先医庙”,现在虽然古建筑尚存,但被居民房屋围个水泄不通,淹没在民居中不得见。117号原为诚慎堂、首领厅、医学馆,现在能找出的旧日元素也只剩名不副实的“金柱大门”。“前些年我们走访时,还看到门口贴有‘清代太医院’,这次连标牌也消失了……”张其成拿出自己曾拍摄的标牌照片,不住摇头。
如果太医院是老北京御医文化的一个缩影,那么当人们要寻踪老北京的市民中医药文化,四大名医是绕不过的亮点。但当研究团队寻访这些文化亮点的当代印记,失望情绪再次漫上心头。“燕京四大名医的故居,你们能想象是什么样吗?”张其成抛出问题,沉痛解答:“状况最好的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绒线胡同74号的施今墨故居,现在是部队家属居住,仅为低级别文保单位——‘保护院落’。”剩下的就更令人不忍提起:位于兵马司胡同59号的萧龙友故居已风貌尽失,与普通的北京民居杂院并无二致,也不是文保单位;孔伯华的两处故居旧址均已被拆除,变成居民小区;而一代宗师汪逢春的故居,已无处可寻……
在张其成看来,形容北京中医药文化遗存的当前状态,最恰当的词是“濒危”。“再也不能不闻不问了,要赶紧把它们保护起来,恢复起来,利用起来,为了后代,为了传承。”张其成语气严肃。
载体少 中医药故事难讲好
与张其成一样,专门从事涉外旅游的资深从业者赵红宇也对当前中医药文化遗存的消失充满惋惜。赵红宇介绍,在外国人眼中,每个旅游目的地都有特定标签。“就像人们提起马尔代夫,就想到海滩度假,中国的名片和卖点就是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的核心驱动力。”赵红宇分析,从这点来看,中医药文化的优势是文化元素丰厚、可体验。但落实到景点,却没了具体的载体、呈现方式,甚至在中医药文化做得最好的北京,都难以串出一条旅游线路。
赵红宇分析,涉外文化游的对象是文化爱好者,所以要贯穿文化地标。同时,外国人对中医药文化大多不了解,要通过旅游来了解,就必须是体验式的、有趣味的,这才符合外国人的接受习惯。但在北京二环内的文化地标打卡地,中医药景点太过缺乏。“太医院遗址没有开发,前门大栅栏同仁堂药店只有门脸古风尚存,不提供旅游体验项目。故宫御药房也是我们各方努力了多年,才计划于今年年底开放……游客一般是健康人群,也不能领他们到医院问诊……”赵红宇说,“我们迫切需要中医药文化一站式体验的大平台出现,在此平台上讲述中国文化、中医药文化故事。”
她介绍,大平台最好设在文化地标附近,有博物馆性质,能系统介绍、体验中国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比如健康餐饮、康养保健方法及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药健身方式等。“我们现在提倡中医药海外传播,一定要文化先行、体验先行,让外国人亲身体验,有所了解,才能对后续的诊疗手段产生好奇,进而尝试和接受。”
活态化 别让文化仅留图文
赵红宇描述的“理想状态”,就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所提出的“活态传承”。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看来,活态传承的形态丰富多样,要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科普宣传相结合,与学术传承相结合,与中医研究相结合,与资源转化相结合,与文化跨界相结合。为达到上述目标,立足皇城中医药文化和燕京医学文化,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近日召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北京中医药文化资源转化现场部署会”,正式启动北京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专项,并公布了相关项目和实施方案。
“我们先从基础性工作做起,对资源进行摸底,掌握好一本中医药文化资源新账目、总家底。”屠志涛表示,应利用调查成果加强中医文化资源开发转化。北京市将建立中医药资源转化中心或基地,开发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在养老保健、防病治病、疾病康复、旅游养老等方面,为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同时,在此次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医药文化资源的创意性和内涵性进行深入挖掘,利用中医药文化题材丰富优势,将中医药文化表现形式进一步拓展,与文化产业跨界融合,产生一批好的文化作品……通过这些方式让中医药文化“实”起来,“活”起来!
而“活化”中医药文化,充分发挥其文化魅力、感染力和传承效果,张其成等不少专家还呼吁,必须加强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张其成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中医药文物100万余件。全国中医药院校、科研单位及民间有数十家博物馆,收藏文物不到1/10。这些博物馆大多规模小,文物保存条件存在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管理理念和手段滞后。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更好地抢救、保护中医药宝贵遗产。采访者无一例外都希望更多人行动起来,更多项目启动,让中医药文化资源更多地呈现在广袤的国土上,而不是停留在书本、图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