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非遗“触网”潮起来

    发布时间: 2020-10-09 14:42 来源: 人民日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一步活起来、传承好?在坚守其本的基础上,与古为新、与时俱进,让古老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与更多年轻人产生共鸣,无疑是重要路径。这方面,年轻一代的传承人肩负重大责任。

    目前来看,正如苏绣、蜀绣一般,非遗经过新生代传承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精致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巧妙相融,焕发出青春活力。有的刺绣、年画、剪纸结合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制作专题产品、主题文创,展示自然的奥妙、传统的魅力、民俗的乐趣,又融合当下的生活、时代的风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有的以观赏性为主的大型瓷器“改头换面”,制作小型实用性的文化创意产品……这些产品既有非遗本色,又紧随时代潮流,市场反响很不错。

    一些年轻人还进行分众设计,突破非遗项目本身的局限,使其与男女老少的生活产生更密切的联系。比如,针对老年人和钟情老物件的客户,推出原汁原味的非遗作品;针对青年人,推出耳机、手提包、挂件、玩偶等时尚文创产品;针对小朋友,则开发有趣味的材料包,让孩子们动手参与、体验手作的乐趣……配合产品的创新,还在各大商圈和文化场所开展各类非遗体验活动,让更多人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非遗的了解、认同和喜爱。

    好产品有了,应有更好的推广。互联网时代,非遗可以大胆“触网”,主动走到更多人身边,甚至把自己打造成为潮品、网红。发微博、上微信、开直播,目前已有不少年轻传承人尝试将老作坊、老手艺等“搬”上互联网,让一招一式、一针一线都近在网友眼前。直播的过程还穿插对非遗知识的普及,也能直接推销产品。惊喜的是,与网友的实时交流和亲密互动,不仅提升了非遗的知晓度,直接拉动了销售额,也收集了网友提出的一批设计、生产和营销的点子,为未来的发展拓宽着路径。链接上网,古老的手工技艺收获了更多活力、灵感和思路。

    创新内容表达、打通线上线下……这些新潮的探索让非遗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但不难发现,在许多非遗项目逐步“潮”起来的同时,仍有许多项目还未能做出突破与创新。原因为何?许多传承人本领不足,往往只擅长埋头做事,照样学样,缺乏设计开发、市场开拓、品牌运作的意识和能力,制约了其发展。

    传承人要做出突破并赢得年轻人的喜爱,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迫在眉睫。对此,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从2015年起共同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让传承人进高校深造,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研究当代审美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找到传统与现实融合的切入点。目前全国已培训学员3万余人,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非遗文创走向市场,在年轻人中刮起了“非遗风”。

    非遗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非遗从业者的认可度、自豪感和荣誉感,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和弘扬非遗的队伍中来。越来越多的新生代传承人,拓展着越来越广阔的年轻市场,这无疑是最喜人的局面。(作者:郑海鸥)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57121216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