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让非遗更好传承中华文明——各地档案部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掠影

    发布时间: 2022-06-02 16:52 来源: 中国档案报

    “北京绢花、泥塑、毛猴、宫毯、京绣……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市档案馆在每年的国际档案日期间都会特别设立非遗展示区,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创作并与观众互动,让群众近距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和感受老北京的风情、风俗,深受群众喜爱。”日前,北京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市档案馆特别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积极开展非遗档案工作,让非遗之花在兰台尽情绽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行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加强非遗档案建设和管理,是保护和抢救非遗、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不仅首都北京,宁夏、陕西、江苏等全国各地档案部门都积极开展非遗档案征集、利用、抢救保护等工作,让档案为非遗保护和传承贡献独特力量。


    夯实档案基础为“老”文化赋予“新”生命


    宁夏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发祥地之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农耕与草原文化交汇的地区。古老的黄河文明,雄浑的大漠风光,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非遗档案直接反映了非遗项目的基本状况、特色特点、传承态势和保护成效,是“无形”非遗的“有形”承载,是为“老”文化赋予“新”生命的重要成果体现。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馆积极为非遗建档,开展非遗项目成果征集工作,努力形成统一的非遗档案分类标准和管理方法。自治区档案馆副馆长李亚文说,非遗建档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立非遗档案保护工作体系,明确非遗材料归档范围,确保非遗档案管理规范,建立非遗档案数据库。“自治区档案馆十分重视非遗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积极对相关文化部门和非遗传承人进行档案业务指导,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档案意识,有效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档案部门对非遗建档的不断宣传和有效指导,宁夏非遗传承人的档案意识不断提升,自觉加大对非遗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将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材料进行分类保存,有条件的还设立了非遗展示室、档案室等场所,专门放置非遗相关文件材料。


    田彦兰,是剪纸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在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中,需提交剪纸项目的传承谱系以及个人的学习与实践经历,以便认定代际传承关系。在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提示下,其在亲戚家翻出一张1983年田母教授幼年田彦兰剪纸的老照片,拍摄者在该照片背面注明了拍摄时间、地点、人物及场景梗概。这张老照片对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经历此事后,田彦兰决定好好留存非遗档案资料,出资设计建造非遗展示馆,并对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表示认可。她说:“非遗建档不是小事,必须要有专业的人员给予指导和帮助。”


    确保非遗文件材料及时建档、真实完整、系统有序、分级保护,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李亚文介绍说,非遗建档既包括为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建档,也包括为非遗传承人建档,这两个方面同等重要。首先要对收集到的处于零乱状态的非遗文件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排列和编目,使之条理化,形成有序的体系,然后再根据非遗名录级别及其档案的价值科学划分级别,以便于系统管理和重点保护。


    用“秦声秦韵”讲好非遗文化故事


    陕西拥有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3个世界级非遗项目、7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省级的更是数不胜数,涉及吃、穿、住、行、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陕西省档案局馆宣传处贺瑾告诉记者,档案作为记录载体,于非遗来说有着见证和佐证的功能。为了让档案更好服务非遗保护与传承,陕西省各地档案部门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


    2020年,陕西省档案局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先后推出了“老孙家”“春发生”“同盛祥”等9期“老字号”故事,呼吁全省“老字号”企业重视档案资料的整理和保护,保护好“老字号”非遗档案。随后,省档案局馆领导数次带队前往省商务厅座谈交流,主动对接“老字号”认证工作中的档案征集与宣传工作。此举为“老字号”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做好档案工作打下了基础。


    为更好地展示陕西非遗文化的魅力,陕西省档案馆从2020年开始利用档案拍摄非遗纪录片。2021年6月,在纪录片的基础上经过精心制作的《从档案看非遗传承》系列短视频在“秦风档案”公众号、“秦时明月汉时馆”官方抖音号上同步展播。系列短视频精选了“西安鼓乐”“紫阳民歌”等陕西12个地市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通过档案里的文字图片和非遗传承人专访等,全面呈现非遗的独特魅力,一经推出就饱受好评。


    有了陕西省档案局馆的探索与创新,全省各地市档案部门也在本地特色的非遗项目上下足了功夫。如,宝鸡市档案馆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凤翔的砖雕、泥塑,眉县的舞狮、岐山的剪纸;延安市档案馆在2021年推出了延安非遗文化系列文章,刊发了“陕北民歌”“安塞腰鼓”等8期内容;榆林市档案馆通过多方联动的方式开展了“剪纸艺术颂党史”等活动,努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在保护和传承中实现有效利用


    江苏省拥有各级各类非遗项目2000多个,很多项目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高知名度。江苏省档案馆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力争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该馆在有效征集昆曲、雕版印刷等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档案的同时,加大对紫砂工艺、淮剧等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档案的征集,建成了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价值巨大的非遗档案资源专题库。


    2019年,江苏省档案馆举办了“匠心传承——江苏老行当百业图片文献展”,展出了苏中地区非遗项目的照片档案;举办“世界记忆——江苏省档案馆馆藏甲骨文书法艺术展”,将古老的甲骨文与传统书法相结合,打通了非遗项目与传统艺术的连接通道,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江苏各地档案部门也不断强化和完善非遗档案管理,充分发挥档案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如,2008年以来,扬州市档案馆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联系,为58名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建档,将雕版印刷、扬州剪纸、扬州玉雕、扬州漆器、淮扬菜系等一批“国字号”大师的代表作、成名作征集进馆。该馆还多次邀请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张宇、扬州玉雕国家级传承人江春源、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陈义时到馆参加活动;聘请扬州杖头木偶省级传承人颜育、扬州通草花技艺省级传承人钱宏仁等担任“特聘档案征集员”。张宇赞叹,扬州市档案馆对非遗档案进行精心整理、科学保护和广泛宣传,进一步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的荣誉感、责任感,也促使更多群众了解非遗、参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此外,扬州市档案馆每年接待大量前来查阅非遗档案的学者、技艺从业者、文史研究者,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利用服务,使非遗档案的作用实现最大化。扬州玉器厂从几百件优秀玉器画稿档案中汲取灵感,用于新品的研发;扬州剪纸博物馆利用传统剪纸图样档案开发出30多种旅游纪念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餐饮企业和淮扬菜大师们根据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创新推出各种淮扬美食,游人食客慕名而来……一项项利用实例正是非遗档案绽放光彩的生动证明。


    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道远,档案部门始终在路上。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做好非遗档案工作,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国精神贡献力量。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57121216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