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人民日报丨发挥中医药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功能优势,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

    发布时间: 2022-07-29 10:11 来源: 人民日报

    发展中医药博物馆事业是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


    今年3月,中国科协命名800个单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多家中医药博物馆榜上有名,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河北省石家庄市乐仁堂中医药健康科普馆等。


    近年来,中医药博物馆不断加强数字化建设,聚焦科普教育功能,增加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让中医药知识和文化“活”起来。近日,记者走进多家中医药博物馆,探访其推动中医药知识文化科普教育的成果与心得,感受其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所做的探索和创新。

    ——编 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突出教育功能,体验更丰富

    人民日报记者 杨彦帆


    “下图为哪种中药饮片?”“哪几味药材来自同一种植物?”“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出的药材是哪一种?”……今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举办第十三届中药辨识大赛,线上线下吸引了校内外众多中医药爱好者参与。


    “很多学生学完中药鉴定学等课程,却没有太多机会摸到药材。中药辨识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博物馆中药部主任冯林敏说,开展活动,突出博物馆的实践教育功能,可以让学生掌握辨药本领,让大众了解中医药和传统文化。

    人民日报丨发挥中医药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功能优势,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图1)

    河北省石家庄市乐仁堂中医药健康科普馆内,小学生在学习铁药碾使用方法。梁子栋摄(人民视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于1990年9月建成,馆藏丰富,是历史较为悠久的高校中医药博物馆。博物馆不仅承担一些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自2009年起,还陆续举办中药辨识大赛、博物馆文化周、讲解大赛等品牌活动。


    “一味中药,从药用原植物、原动物到中药材,再经炮制成为饮片,最后进入药房后煎药使用,涉及诸多环节。比赛题目既要具备知识性,也要有互动性和趣味性。”冯林敏说。


    寓教于乐、以赛促学,还要有创新。冯林敏和团队在内容和形式上下了不少功夫。在中药辨识大赛线下比赛中,这样的创新随处可见。“真伪鉴别”通过形色气味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照方抓药”需要学生了解中药在百子柜里的摆放规律、戥秤使用方法等,提高应用能力。近年来,题目中还增加中医药文化等内容,让参赛者开阔眼界。


    走进博物馆中药综合展厅,近600种常用中药、3000多份中药标本依照《中药学》教材和中药的功能主治一一陈列,中央展区还摆放着百年陈皮、九朝贡胶等珍贵药材,全面服务教学。中药饮片实训基地里,近400味中药饮片置于透明标本瓶里展示,另有开放性标本供学生辨识。


    “无论是学习课程,还是准备辨识大赛,很多同学都会来博物馆看中药标本和医史文物,巩固知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生孙凌逸说,“品牌活动的文化氛围也很浓厚,每年的中药文化周可以参与博物馆寻宝、猜中医药谜语等,像庙会一样,非常热闹。”


    “北中医博物馆是立体直观的教科书,形象生动的大讲堂,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来宾参观的第一站。”工作三十余载,馆长卢颖不断感受到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越来越热,近年来到博物馆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初是中小学生及社区老年人偏多,后来各种社会群体和年轻人也不断增加。”


    适应变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逐渐增强。针对社区居民,博物馆开展了“药食同源话健康”“药膳与养生膏滋”“保健灸及传统艾条的制作”等健康养生课堂,每年走进社区开展10余次活动。针对中小学生,则设计了“我是小神农,中药我来尝”等更富有趣味性的科普活动。


    “博物馆在开展科普教育时,要围绕中医药文化价值进行。”卢颖认为,“只有参与、体验、互动,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才会深入。中医药博物馆是人们了解中医药的理想阵地和载体——看得见,摸得着,有实在感。”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

    做好馆藏保护,科普更形象

    人民日报记者 刘以晴


    撬开封层,灌入液体,封上瓶口……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内,陈列展览部助理馆员樊湘泽正在忙活。他面前是一株泡在罐子里的北柴胡植株,叶子瘦窄青翠,上顶黄色小花。“这是4年前的标本了,得定期补点保持液。你看,它像不像刚摘下来的?”轻轻擦拭着罐子,樊湘泽不无骄傲。


    2013年9月,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正式开馆,现今馆藏中医药文物3381件,中药标本近万件,其中不乏人参、紫杉、牦牛骨等特色珍稀中药材。


    如何做好展示与保护?以往植物标本多用蜡液封存,樊湘泽指了指一旁的柴胡蜡液标本,成品和夹在书里的叶子有相似之处,形状扁平,脱水薄脆。“受植物性状、制作技法等因素影响,有些几十年的老标本,突然掉了个角,这种损失是不可逆的。”樊湘泽说。


    浸泡标本,能更好保留药材的原色原貌,适合参观,也便于保存。2016年,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开始自行研究浸渍技术,醋酸铜、硫酸铜、冰醋酸……工作人员一起下“笨功夫”,以克为单位调整试剂,一分钟、一分钟计算比较操作时间。为了不浪费中草药,起初,大家捡树叶做实验。“一会儿这个蓝了,一会儿那个灰了又黑了,啥色儿都有。”樊湘泽笑着说,大家苦中作乐,经常互相鼓劲。


    历时数月,溶液配比终于初步成功。“其实,芦荟叶子肉多,仙人掌叶子刺尖,不同草药需要的比例还有差异,但有了大方向,继续细化就容易了。”樊湘泽回忆道。


    “有了浸渍技术,我们的标本更立体,做起科普也更形象。”北柴胡标本再向前,便是大叶柴胡,二者同属柴胡属,外观相似,然而,前者入药可以疏肝解郁,后者却有毒性。樊湘泽微微躬身用手一指,“这个角度,能很清楚地看到大叶柴胡比北柴胡的叶子大且胖。”


    为做好科普,每年初春、盛夏,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会到山上收集植株制成标本。“开花的,结果的,变种的,我们搜集得越全,大家就了解得越清楚。‘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也是中医药的魅力。”樊湘泽说。


    “博物馆的科普功能,不止于玻璃展台内的藏品。”博物馆馆长张凌告诉记者,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将每月第三周的周六设为主题开放日,参观讲解外,工作人员还会带领游客一起捏大山楂丸、缝草药香包,鼓励游客随手拍中药。


    疫情防控期间,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暂不对外开放,张凌计划着带上中草药,走出博物馆,将活动办进社区,“用生动、有趣、多元的方式,让大家对中医馆藏、中药文化更有兴趣,也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


    河北省乐仁堂中医药健康科普馆

    借助科技互动,观展更有趣

    人民日报记者 邵玉姿


    手指轻轻滑动大屏,任意点开一张图片,中药材的形状、颜色、功效便跃然而出……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乐仁堂中医药健康科普馆内,有一面面积近10平方米的数字大屏,“收纳”了12807种药材的信息。


    “小朋友,这是我们的药材魔墙。魔墙上的每一幅小图都代表了一种药材,常见的有枸杞、苍术、麦冬、葛根、香薷……”大屏前,讲解员李欣悦一边介绍,一边随机点开几张图片进行演示。


    为传承中医药文化,乐仁堂投资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了河北省第一家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公益性科普馆。2021年7月,以“乐”“仁”为展示主题的乐仁堂中医药健康科普馆正式开馆。


    “科普馆共设置三个单元,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医药历史和健康知识。每个单元都设置了科技互动体验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乐仁堂中医药健康科普馆馆长王鹏介绍,设计之初,乐仁堂便十分注重传统中医药知识与现代化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依托高科技数字化设备,科普内容更有深度,科普方式也更具趣味性。


    模拟郎中开方抓药、参与穴位趣味抢答、跟随屏幕练习五禽戏……目前,馆内共设置了10余组多媒体互动屏幕。


    除了触摸屏互动,更有沉浸式体验。在科普馆展厅东侧,一处从脚下延伸至墙面的数字屏幕格外亮眼,动感十足的4D空间影院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以“药谷探险”为行动主线,空间影院共设有药谷、湖泊、雪山、海底、森林5个场景和3个采药互动游戏,让人们身临其境体验古人采药的艰辛。


    “小朋友们,盯紧屏幕,穿过雪山和热带雨林,我们一起到药谷去探险吧!”李欣悦话音刚落,数字屏幕中的画面“嗖”地一下动了起来,高山峡谷在眼前“飘过”,一棵棵鸡血藤从脚下“钻出”,抬起脚轻轻一点,鸡血藤便“踩”入囊中。小学生韩诗雯左脚一个,右脚一个,不一会儿就“踩”收完所有鸡血藤。


    “通过沉浸式体验的形式模拟采药过程,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药材生长的环境,增长中医药知识,还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中草药来之不易。”李欣悦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57121216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