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甘氏养骨疗法:传承创新,造福更多骨疾患者

    发布时间: 2022-08-23 14:51 来源: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甘氏养骨疗法”起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是壮族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把中医药和壮医相结合而衍生出的一种骨疾疗法,距今已有近百年的传承。2018年12月,“甘氏养骨疗法”入选广西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甘氏养骨疗法:传承创新,造福更多骨疾患者(图1)

    从生产原料到炮制,遵循古法并有所创新。该疗法主要有草药采摘加工、骨疾诊断、中药配制、临床治疗四个步骤,采用敷、泡、擦三种疗法。通过特定的程序和严格的规范操作,原生草药配方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为越来越多的骨疾患者解除了痛苦。


    “甘氏养骨疗法”奇在道地药材、重在因材制宜、妙在传统炮制。历史渊源悠久,区域优势明显,是中医药学的典型代表之一,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临床应用价值、科学工艺价值。


    宾阳县周边群山环绕,有龙岩山、大明山和大瑶山等,常年高温多雨,夏长冬短,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生长着多种珍贵的草本植物。由于宾阳县地处偏僻,缺医少药,自古以来,当地人们发扬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就地取材,发掘出了近百种中草药用以治疗各种疾病。清末民初时期,在宾阳县新桥镇新村,被称为“民间草医”的甘五公在长期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骨科草药外敷疗法”,为患有各种骨疾的百姓解除了痛苦,深受当地人们的敬仰。1936年,年仅12岁的甘五公次子——甘孝光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在学习之初,甘五公给儿子立下了治病救人的三条家训:“治病不议价;穷人没钱也给治;上门看病不吃病家饭、不喝病家酒。”这一规矩,甘孝光一守就是70年,直到82岁离开人世。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甘孝光在学医期间,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他踏遍了周围的山山水水,熟悉并掌握了百余种草药的药理、药性,也学会了家传的“骨科草药外敷疗法”。他传承先辈之精华,创新启示未来。甘孝光为了亲身感受治疗效果,不惜自断小手指,然后用家传草药外敷治疗,很快就完好如初。从此,甘孝光对“骨科草药外敷疗法”更加有信心,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精益求精。在一次机缘巧合下,甘孝光结识了一位骨科军医,并得到了他的倾囊相授,使他在治疗骨伤方面的技能更加精湛。


    随着医术不断精进,甘孝光的患者越来越多,每天门没开就有几十人在门口排队,当地医院也派人来请他去医院坐诊。但为了遵从父命,甘孝光还是保持原有的初心。九十年代后期,很多学校的保险制度都认同甘孝光的签名印章报销。在治病救人的同时,甘孝光整理出了多个针对不同骨疾症状的药方,形成了以甘氏家族为传承脉络的“甘氏养骨疗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加工经验,形成了精湛的药材加工技艺、科学的炮制方法,建立了完善系统的传承体系。


    甘氏养骨疗法:传承创新,造福更多骨疾患者(图2)

    甘孝光在向甘海新等传授草药加工技艺


    舍半生,给养骨疗法,从青春年少到满头白发,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数十载的刻苦钻研,数十载的栉风沐雨,不是谁都经得起考验。一腔爱,一味药,一场文化苦旅。心归处,是壮药。甘孝光恪守着传统中医药文化继承者虔诚的匠人之心,坚守着自己心中那一片美好纯净的天地,择一事、钟一生的坚守,“甘氏养骨疗法”已然成为他的信仰、他的所有。也因此,使得“甘氏养骨疗法”熠熠生辉。


    “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训而在实行。”家庭是每个人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甘氏养骨疗法”,已有百年历史,一直延续着家族传承的方式,甘海新作为甘孝光的唯一孩子,成为唯一传承人。甘海新耳濡目染中医文化,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她酷爱骨伤疗法,对骨伤治疗颇有研究。甘海新6岁跟随父亲上山采药,13岁可以独立配制骨伤草药,18岁开始为患者施药治疗。2009年,为了更好地发扬祖传技艺,甘海新创办了“甘孝光原生草药养骨堂”,2014年又成立了“南宁养骨堂养生保健有限公司”。


    甘氏养骨疗法:传承创新,造福更多骨疾患者(图3)

    甘氏养骨堂


    凡事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在甘海新的身上展现着敬业,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高标准、严要求,在“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永不自满,实现自我超越。甘海新为了提高自身的中医理论和医术水平,她进入广西中医药大学就读中医本科,并取得学士学位。甘海新在就学期间,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向业界的全国名老中医黄锦军教授拜师学艺,学习并掌握了更多骨伤疗法的精髓,将理论与实践更加完美结合,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医术水准。十几年来,甘海新治愈的骨疾患者达上千人,让他们重新获得了健康的骨质,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她的医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专家的认可。


    爱之愈深,愈为之思长远,甘海新从幼时对养骨疗法的兴趣爱好,到现在传承非遗,推动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肩负起了更大的责任。甘海新愈发觉得,“甘氏养骨疗法”不仅仅要实现其研究价值、治疗价值或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因而,近些来年,甘海新为了将“甘氏养骨疗法”发扬光大,她不再局限于家族传承,开始收徒授艺,目前她已有16名亲传弟子。她对弟子们倾囊相授,为的就是让“甘氏养骨疗法”福更多民众。为了传播中医骨疗知识,她还经常到高校授课及在社区开展公益活动。


    “很多次妈妈给人看病时,我看到那些人腰动不了,腿走不了路时,我种下一颗当骨科医生的种子,我想治更多病人,让他们也有健康相伴。让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外公救病人的一件事,那位病人很穷,外公给了他半价,让病人留下吃了饭,最后病人没钱打车回家,外公帮他打了车,我要向外公的精神学习,我也要像外公一样。”这是甘海新儿子在作文里写下的内容,我们能深深感觉到他也已经被“甘氏养骨疗法”的精神所熏陶、浸润,并愿意为之努力、传承。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甘氏养骨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任重而道远,甘氏家族历经风雨,初心不改。无论是家族传承,还是师徒传承,都始终秉持治病救人的三条祖训。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传承医德与职业操守。“甘氏养骨疗法”根植于民间,造福于民众。它作为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传统医药项目,也必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为传承和发扬壮族医药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57121216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