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是医圣李时珍的故乡,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北部山区,南部丘陵,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微酸性粘性黄土,尤其适宜于蕲艾生长。《本草纲目》所载1892种药材,产自蕲春有700余种。
蕲春艾灸相关著作
“蕲春艾灸疗法”是以产自蕲春的艾草为灸材,以流传于蕲春地区四百余年的民间灸法为独特技艺的一种外治方法。它兴盛于明清,以李时珍等医家为代表,以《本草纲目》等医籍为载体,是蕲春及周边地区百姓世代相传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习俗。李时珍称其“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蕲春艾灸疗法”是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的活态记忆和当代传承,它起源于古蕲州地区,明时在蕲州府辖区之蕲春、蕲水、英山、罗田、广济、黄梅等县广为流传。随着李时珍、韩泰等五位太医的传承传播及《本草纲目》的刊行,明末清初广传至安徽之宿松、太湖;江西之九江、兴国、湖口;并沿长江水道上传至重庆,下传至江浙等地。
“蕲春艾灸疗法”是由中国民间的灸焫法发展而来,代表性灸法雷火神针灸为李时珍首创,源于《本草纲目》的大灸法和流传于蕲春民间的火灸法,技法独特,选穴精准,使用方便,价廉效验,具有抗菌、抗病毒等多方面作用。它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天人合一”和“治未病”等思想,融入了蕲春人民的现实生活、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多种内涵,具有健康科学、历史记忆和社会经济等重要价值。2021年6月,“蕲春艾灸疗法”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韩善明出身于中医世家,是“蕲春艾灸疗法”韩氏灸法流派的第二十代传承人,致力于蕲艾灸法的研究及应用三十余年,撰写李时珍《本草纲目》灸法研究及应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艾疗保健师培训教材》,主编《蕲艾艾灸师职业培训教材》,指导培训蕲艾艾灸师三千余人。2014年至今,韩善明参加省内外各项非遗展演、推介及交流活动百余场,成为黄冈乃至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一张名片,先后出访10余个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传播中医药文化,深受国际友人的赞誉。
韩善明在匈牙利义诊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生活在蕲春赤东湖畔的人们,历代相传着蕲艾的古老用法。韩善明说,用艾习俗在当地民间一直沿袭,遇有风湿关节痛、受凉肚子痛、感冒发烧之类的毛病,就用艾叶加水烧开熏蒸,可明显缓解症状。“路人皆懂医、指草皆为药”,是李时珍故里、中国艾都蕲春独特的中医药文化。
用燃烧的艾条,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艾热的刺激,这就是中医传承千百年的艾灸疗法,《黄帝内经》中这样描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人们通常认知中的针灸,其实是针疗和灸疗的统称,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为经脉,在这些大的干线上还有大大小小的分支,称为络脉,十四条经脉上分布着362个穴位,无论针还是灸,都是通过刺激这些穴位疏通经络,使受到阻滞的气血恢复正常流通。韩善明介绍,“蕲春艾灸疗法”是用蕲艾叶晒干捣碎如绒,制成艾条,燃灸经穴,起到温通经脉、调节阴阳,达到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地方性灸法。其代表性灸法为雷火神针灸、火灸和大灸,自成体系,不仅适用于慢性病,对某些急性病症也有一定的疗效,加上取穴少而精,普通老百姓也很容易掌握。火灸法源自蕲春民间,是以蕲艾为主,加多味中药制成药酒,把浸泡药酒的棉条敷贴于病变部位或经脉上,其上覆湿青布,于青布上再喷老酒点火施灸。该法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效果颇为明显。
韩善明向国外友人展示蕲春艾灸疗法
艾草中含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成分,对多种致病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也许正因如此,每逢农历端午,在门楣之上悬挂艾草,成为了中国许多地方,千百年沿袭下来的生活习俗。至今,蕲春一带民间仍于每年端午,采艾备用。他们将采收的艾叶,充分晒干,制成艾绒作为施灸的材料。制作过程十分讲究,李时珍主张“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至今,传统艾绒制作技艺仍循此法。
蕲春县自2014年起,打造以艾灸为支点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现全产业链从业人员10余万,年产值逾100亿元,解决了4万余名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凝聚着先人智慧的艾灸技艺,现已成为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蕲春县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惠民工程,它不仅助力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更为一方百姓脱贫致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韩善明说:“能够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对蕲春艾灸的认可,也是我们新的起点,我们将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保护、传承并发展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
撰稿:宋夏媛
编辑:查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