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周晓鸥:让新的“传播场”助力非遗“焕新破圈”

    发布时间: 2024-08-12 14:47 来源: 湖南日报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快速迭代让传播方式和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非遗传播应利用好互联网这一阵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连接虚拟与现实,为非遗火起来、用得好、传下去提供新可能、打通新路径。电影电视剧、短视频、AI绘本等新的“传播场”,让非遗的传播方式更加亲切生动,让传统非遗与时代发展的节拍同频相合,不失为助力非遗“焕新破圈”的有益探索。

    非遗融入电影、电视剧剧情,“叫好又叫座”,润物细无声。“非遗”元素可为影视作品带来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其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而影视作品则助力“非遗”技艺走出深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比如,《蜀锦人家》中的蜀锦,《梦华录》中的茶百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马球、建盏……无论是物件还是工艺,“非遗”元素正越来越多地融入影视作品。更进一步,则是在剧情里讨论“非遗”的发展与传承。比如,《去有风的地方》探讨了木雕、扎染等“非遗”工艺的传承困境,让小众“非遗”走向大众,提升认知度、带动商业化发展的同时,引发全社会的思考。剧中角色对“非遗”的关注,更是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点赞。在这些案例中,非遗传承和影视剧集是双向赋能的,是“1+1大于2”的结合。当然,融合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平衡好“非遗”元素表达与剧情设计,才能“叫好又叫座”,润物细无声。

    非遗融入短视频创作,以互动性、社交性大大提升非遗传播效果。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短视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途径。将非遗内容融入短视频创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传播优势,使非遗在更广泛的受众中得到传播和推广。新近发布的《2024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目前抖音上共有1428名非遗传承人,其中30岁以下的有199人,同比增长72%。过去一年,抖音上的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分享量同比增长40%,“青神竹编”“东北大鼓”“龙骨坡抬工号子”等抖音号深受网友的喜爱。在网络视听成为主流传播途径的时代,非遗传承人们结合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平台,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非遗就能成为网络视听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短视频平台的互动性和社交性可以大大提升非遗的传播效果。通过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发布非遗短视频,创作者可以与观众进行互动,解答他们的问题,听取他们的建议。这种互动不仅能够增强观众的参与感,还能帮助创作者更好地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兴趣,从而不断改进和丰富短视频内容。

    非遗融入AI绘本,寓教于乐,为青少年成长赋能。绘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能够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把复杂的非遗内容传递给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人工智能时代,AI绘本的出现,为非遗的传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不同于纸质版绘本,孩子、家长和老师们点击进入相对应的AI页面,输入一句故事梗概,设置篇幅和主角性别,大模型便能自动生成一篇图文并茂、可自动朗读的绘本。近日,国潮非遗AI绘本《大国匠作:给孩子讲非遗里的中国》正式出版。10位国家认证传承人“走入”绘本故事中,高度还原了竹编、年画、风筝、皮影、染织、榫卯、泥塑、剪纸、彩灯/宫灯、京剧/脸谱在内的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涵盖49幅非遗情景还原和43次非遗技法解析。该图书将非遗元素拟人化,以小朋友的生活场景为出发点,创作与孩子日常生活关联性强的故事,寓教于乐,趣味十足。将非遗融入AI绘本,不仅能让小读者们畅游中国历史之浩渺,感悟华夏文明之深邃,更能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坚持、专注、创造”的工匠精神。这对孩子的成长同样至为重要。

    作者:周晓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