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苏畅:数字融合助力非遗国际化传播

    发布时间: 2024-08-22 11:28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民族精神,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就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推广工作。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呈现出全新内涵与深远意义,优化中国非遗的国际传播模式,不仅能为推进全球文化交流与发展贡献力量和经验,还能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应持续丰富中国非遗国际化传播的形式与内容,全面提升中国非遗的国际传播能力,让中国非遗真正实现 “走出去”,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非遗国际化传播的数字化成效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模式创新。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将数字融合非遗国际传播视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推动超过50项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例如京剧、昆曲等,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等官方活动,为我国数字融合非遗走向世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自2022年以来,我国已在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数字文化交流中心和15个数字友好城市,为中国非遗国际化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渠道和载体。数字融合助力中国非遗国际化传播成果显著,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023年10月,在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相关机构代表,来自亚太地区和国内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两百余人,以“中国非遗履约实践二十年回顾与探索”为主题,分享国际社会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优秀案例,多个国家代表肯定了中国在非遗国际化传播领域的创新性发展经验。

    可以说,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及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间的交流不断增强,中国非遗在海外数字平台上的影响力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和学习中国非遗。

    非遗国际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数字融合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赋予了新的内涵。首先,由于大带宽,低时延,海量链接技术的支撑,使非遗能够通过液态流动完成时空位移,实现全球“在地共享”。其次,视像化技术的提升促使非遗在去程式化的过程中更加生动多元。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无形”非遗的“有形”魅力,置身于古老的技艺传承现场,沉浸式地在场体验非遗制作过程。最后,数字融合还推动了非遗与现代科技、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一系列新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非遗主题数字游戏、在线教育课程等,通过价值衍生为非遗国际传播与赓续发展注入“新活态”。

    中国非遗的国际化传播具有多重重要意义。从文化层面来看,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通过展示中国非遗“使用与满足”的独特魅力,还能进一步打破文化隔阂,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经济方面,非遗的国际化传播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例如,非遗特色的文化旅游、文创产品的出口等,都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为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条件,促进就业和创业。

    在社会层面,非遗的国际化传播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当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国非遗表示赞赏和喜爱时,国人会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非遗的传播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人们提供共同的文化纽带和精神寄托。在全球文化多样性受到挑战的当下,加强中国非遗的国际化传播,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可以为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完善传播策略和手段,让中国非遗真正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非遗国际化传播的创新路向

    构建多维度数字融合机制体系。中国非遗在国际化传播中,需注重加强数字版权的保护和利用,为特定非遗技艺项目设立专门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明确其独特技艺在数字领域的合法归属。同时,设立数字融合非遗文化产业专项扶持基金,如对展示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传播推广给予资金支持。

    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打造高质量京剧、越剧、昆曲等非遗代表剧种的数字演出平台,科学规范引导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结合,参与其建设与推广。鼓励各地借助数字友好城市资源,推动民间非遗在数字融合上的世界交流合作。同时,充分利用各种重大的国际数字赛事、活动等,通过数字电影、数字动漫、数字音乐、数字游戏等多种载体融入非遗元素,并以此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扩大国家数字文化产品出口,助力中国非遗走向世界。以促进中国非遗国际化传播为职责,建立多部委参与的数字融合非遗保护协调会议工作制度,由多个部委协同制定相关制度并推进实施,确保国家数字融合非遗政策能通过多部门跨部门协同落实。

    开拓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与平台。中国非遗的国际化传播,必然离不开具备广泛覆盖能力和强大影响力的数字传播渠道与平台。中国非遗需积极与国际前沿接轨,激励民间组织、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和个体等参与数字融合非遗的国际化传播,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支持创建并优化海外非官方的数字文化交流载体及平台,推动前沿数字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结合,以故事感、未来感、体验感,赋予中国非遗更多元、时尚的表达方式,强化中国非遗国际展示的亲和力与互动性,提升数字融合中国非遗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

    运用数字融合技术构建全新的数字传播平台与数字传播渠道,如通过搭建国际化的数字网站、推出多语种非遗介绍,拓展与开辟非遗体验场景,创作中国非遗主题的短视频、游戏、综艺、网剧、动漫等。邀请国际知名人士以及国际友人担任中国非遗宣传大使,与国外媒体、社交媒体等联合出品中国非遗相关的电影、纪录片等,不断以融合创新、跨界组合的方式持续向国际社会展示并推广中国非遗,增进中国在文化传播中的国际话语权与全球影响力。

    打造“数字中国非遗” “走出去”工程。首先,依托“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打造“数字篆刻”“数字皮影”“数字太极”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中国非遗”。重点培育相关数字文化出口企业,充分利用政策组合工具,将非遗传播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积极探索中国非遗数字文创产品的全新产业化途径。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促进数字文化出口和国际交流中的关键作用。

    其次,创新讲好中国数字非遗故事的实践方式。着重调动海外华人华侨在数字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鼓励非遗传承人与艺术家走出国门举办融合新型技术形式的非遗主题展;支持数字文化企业以富有创意的数字融合非遗产品赴海外参展交流;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参加海外“数字中国年”活动,推动中国非遗数字化产品走向海外市场,以非遗数字化消费带动全球对中国非遗的关注与重视。

    此外,通过借助中国的海外使馆、企业、友好合作伙伴,以及全球中式餐厅等丰富资源,让国际社会在数字体验中深入领略中国文化。在愉悦中感知中国数字融合非遗的独特魅力,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不断拉近与世界公众之间的距离,通过多重连接和情景分享让非遗能够“听得见”“学得来”“带得走”,进而持续掀起“数字中国风”。

    本文系成都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世界方法’ 与‘中国表达’ : 数智时代成都非遗文化国际传播创新研究”(2022C28)阶段性成果

    作者:苏畅,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