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数字技术赋予非遗展览全新表达

    发布时间: 2024-08-20 16:29 来源: 人民日报

    数字化手段赋予展览更强大的表现力,将非遗的魅力更好呈现出来,提供给观者多维、丰富、充实的现场感受,为将“观看”提升为“体验”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发挥空间

    当下,以非遗为主题的展览活动丰富而活跃。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让非遗用当代媒介述说文化新语,展览更加重视氛围的营造和观赏体验,注重在整体的文化情境中呈现活态的非遗内容,展现非遗中人的温度,探索非遗的当代衍生转化,与当代文化生活展开积极而深入的联动。

    展览中,新技术的应用与非遗主题内容的巧妙结合,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非遗传承依赖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和文化情境,而展览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构建虚拟场景,使观众沉浸其中,实现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增强非遗展示的现场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花城百花开——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的“粤韵流芳”板块,通过机械互动装置《芭蕉之声》,人机交互展现高胡、椰胡、扬琴、秦琴、洞箫共奏的乐曲《雨打芭蕉》,就是典型一例。

    数字技术通过整合多媒体技术,结合声、光、电等多种元素,营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声音环绕、多感官震撼的多维体验。原创大型沉浸式光影艺术大展“一梦华胥——中国皮影光影艺术展”,将皮影艺术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策展团队对中国(上海)民间皮影艺术馆珍藏的逾万件皮影进行研究,并对其中3000余件皮影进行了超高清数字采集,在此基础上展开数字化二次艺术加工,打造出一个汲取中国皮影美学精髓的沉浸式光影世界。置身于展览空间,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进入极具梦幻性的远古神话情境,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震撼与感动。对皮影这一非遗艺术“活化石”的全新表达方式,让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新的理解。

    如今,越来越多策展人打破传统展览的静态展示形式,致力于体现非遗的动态传承和实践过程,调动观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互动项目、体验区和参与式活动,让观众切身参与到展览中。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好山好水出好茶——茶文化  茶生活”展厅内举办“茶语琴鸣”雅集活动,茶艺师展示精湛的茶艺技法,古琴师穿插演奏《流水》,茶香飘逸,琴声悠扬,古今交融,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空间,将非遗置于生活现场进行全面呈现。又如展现浙江工艺美术文化风采的“亚韵新潮——从亚运到生活的工艺之门”系列主题艺术展览,可现场体验雕版印刷、金华剪纸、古法篆香、半山泥猫制作等,观众通过亲自动手,增强感官体验,深入了解和感受非遗的趣味与文化内涵。

    而在上述实践之外,数字科技推动非遗展览形式革新,进一步丰富了“现场体验”的内涵。数字化手段赋予展览更强大的表现力,将非遗的魅力更好呈现出来,提供给观者多维、丰富、充实的现场感受,为将“观看”提升为“体验”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和更大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多的展览利用算法驱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与观众的实时互动,提高展览的参与度与吸引力。

    此外,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保存非遗项目,不仅方便了传播展示,也为研究和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包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在内的线上平台推出众多展览,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打破了展览的时空限制,大大拉近了非遗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距离。

    非遗主题展览在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下非遗展览体现出依托数字技术的当代性,赋能沉浸式感官体验、在场交互体悟具身性实践、创新性跨界合作转化,彰显出鲜明的时代性,并将有力推动非遗的有效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大众对非遗内在价值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王杨曦 范萍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