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马知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24-07-02 16:11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个核心就是在振兴经济的同时注意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建设。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活态传承性尤其应该引起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能够持续到今天,很大程度是因为有广阔的乡村作为生态发展的土壤,所以保护好乡村就等于保护并延续了最广大的非遗。

    非遗在当今的乡村振兴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怎样让乡村的经济发展和非遗的保护并行不悖,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乡村振兴急切地需要破旧立新,发挥乡村潜力,提高村民的创造活力,这看上去会和非遗保护濒危优先、保护为主的原则会产生矛盾,实则不然。

    乡村振兴离不开非遗,非遗保护和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经济需要振兴,乡村中的非遗不能拖后腿,相反,一些民间美术、传统工艺类非遗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比如,山西长治的布老虎传承人刘海兰,就是当地的非遗名家和乡村振兴能手。她利用自己的布老虎工作坊,获得国内外大量订单,解决了村庄周围260位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她采取的方式是“公司+农户”,在获得大量订单后,把订单分配到农户家中,让农户帮助完成布老虎的各种零配件,收到后,她和徒弟们再加工组装。再如,陕西洽川的葫芦制作艺人李菲夫妇,他们本来只是家庭作坊,每到集市时,他们把手工制作的葫芦拿去摆摊售卖。自从参与到乡村振兴后,夫妻俩凭借常年制作葫芦具有的人气和对市场的了解,鼓励村民种植60亩葫芦,并保证全部收购。此外,他们招收了村庄周围的13名残疾人进入名下的公司工作,免费开展葫芦制作的培训,既保证了葫芦制作技艺得到传承,也解决了村中残疾人的生计问题,这无形中促进了乡村振兴。

    很多非遗在经济发展中,因为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是事实。但作为活态生存的非遗,需要在发展变化中进行调适性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非遗,不能指望等靠国家的输血,应具备自我造血功能。优秀的非遗可以在不断持续性发展中帮助乡村经济发展,并为改变乡村的精神面貌作出贡献。截至2024年,国家文旅部在全国设立了6700余家非遗工作坊,覆盖了脱贫县和乡村振兴重点县。设立这种工作坊的目的就是把优秀且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非遗推广到乡村,让更多农户掌握一门技艺,能够靠技艺吃饭,减轻国家的负担。这些乡村非遗工作坊大多由一些优秀的非遗传承人现场培训和教学,帮助学员们尽快掌握一些非遗的制作技艺。同时,工作坊和一些销售企业紧密合作,企业跑订单,工作坊负责制作非遗产品,这样保证了学员的作品能够及时获得回报。目前,全国的非遗工作坊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可以开辟多种渠道。首先,建设适合旅游的民宿,融入村庄中的非遗元素。传统村落是非遗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随着乡村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多数非遗失去了生存的村落环境,被迫走向城市社区或者逐渐衰微,究其根本是没有了过去的欣赏者和消费者。过去村落的村民都集中居住,形成了村庄的文化传统和非遗的生存空间。现在村落受到重视,非遗也就被保护下来,但乡村振兴要具备活力,不仅需要非遗借此生长,也需要为非遗打造可以生存和传播发展的空间,打造乡村民宿成为可能。乡村发展,其中一项就是发展旅游,没有旅游价值的乡村,基本上已经不能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旅游需要为游客解决吃住问题,提供特色且具有舒适感的文化空间。符合村落建筑风格的建筑很重要,在经过改造的建筑中加入村落特有的民俗文化和相关非遗元素,能够增加民宿的文化附加值。

    其次,利用乡村庙会,充分调动非遗的参与度。乡村文化能够持续传承到现在,和它们附近固定的一些年节活动紧密相关,必然有规律可循。一般情况下,村落的繁荣和村庄中的庙会密切相关。有一定号召力的庙就会产生一定规模的会,集市贸易的形成与民间信仰息息相关。因为村民内心对未来有一定期盼,在乡村社会,庙的形成就成为必然。百姓在上庙祷告的过程中,要购买物资维持生计,能吸引一些商贩在庙门附近进行贸易往来,周围百姓也会把自己生产的物品在集市上买卖,这样就构成了人气旺盛的庙会景观。而庙会中大家在娱神的同时更要愉悦自己,所以四面八方的能工巧匠和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便借此舞台进行表演,民间地方戏曲、舞蹈、音乐的传承条件就形成了,村民成为天然的观众。没有需求的非遗是没有存续力的。因为有舞台、有观众,非遗就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最后,集合非遗力量,打造乡村非遗品牌。振兴乡村,其中的关键之一是留住乡村中的青壮年人口,让他们能够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才智。留住人就必须能够给村民或外来人口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乡村中,技能就是村民的铁饭碗。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了网络,自己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到来自市场的红利。所以,给村民们培训一项既有地方特色又有一定市场的非遗技能,同时吸引一批外地的创业者,让他们看到利用非遗也可能致富的前景。这就需要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做好顶层设计,让更多的人加入非遗学习和发展的队伍,大家出谋划策,打造属于村庄独有的非遗品牌。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文化的竞争常常是口碑的竞争,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其实就是乡村故事的讲述能力和实际展示能力。所以,把非遗保护好并讲好村落的非遗故事,也就成了非遗品牌打造的关键。此外,利用新媒体技术,多方位对村落非遗包装宣传已经非常必要,酒香还需常吆喝。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时还需要注意保持乡村各自特色,不能同质化。一些地方一旦将村落资源带入旅游,就出现了相似的商业一条街和相似的民宿,这些都是乡村振兴中需要警惕的问题。乡村振兴所振兴的是乡村中各具特色的经济和文化,非遗助力乡村是利用非遗的地方性特色,保持非遗的多样性为经济和文化服务。切忌千村一面,那样的乡村振兴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更谈不上对乡村精神文明的重建和发扬光大。

    作者:马知遥,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