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把中医药摆在突出位置,近年来也强调通过博物馆对中医药文化进行发掘、保护和展示,但从当前来看,中医药非遗的展示力度还不够。”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医疗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吴焕淦长期专注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一份《关于提高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度的建议》。
他表示,当前,“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已先后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有182项国家级中医药非遗及数千项省、市、县级中医药非遗,但当前中医药非遗传承与展示的场域狭窄、受众面低,社会知晓度也很低。
“当前,绝大多数中医药非遗的保护单位为医疗机构或相关企业,其中,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卫生保健服务,文化传播是其次要属性,民众也不会因文化需求进入医疗结构,进而就难以了解到中医药非遗相关历史、文化。而在既往的非遗展示活动中,中医药非遗往往因为其艺术娱乐属性较少,传播能力较弱而不受重视。多重因素使得中医药非遗在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众中的知晓率较低。”吴焕淦说。
他进一步指出,中医药非遗要传承和发展,除了保护单位外,还需要博物馆的参与,“一方面,中医药非遗的保护除了技艺文化以外,往往涉及一些史料、文物,此外还涉及习俗调查、口述资料整理等研究收集过程,这些都对保护场所和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医疗机构难以分身,博物馆则兼具展示和保护两方面能力。”
在吴焕淦看来,目前,国家鼓励新建改建省级中医药博物馆,加强中医药博物馆和文化场馆建设,但除了极少数专业馆外,大型博物馆较少涉及中医药非遗类展馆或特展,而地方中小型博物馆,常常只是中医药非遗通史性展示,展示内容较为枯燥,也很少有专门针对中医药非遗的专题展览,展示度和传播性仍然不够。
吴焕淦认为,一座博物馆往往是一个地区的缩影,集中概括地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沿革与社会风情,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地方性”是非遗和中小博物馆共同的特性,他建议有条件的、中医药文化具有特色的市县推进基层中医药非遗博物馆、文化场馆建设。征集散落于民间的,尤其是缺少保护的中医药非遗文物、史料等加以保护。
同时,他还建议,应当推进非遗博物馆与文博研究机构参与地方中医药非遗发掘与保护,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记录原生态的中医药非遗传承历史,征集、建设一批中医药非遗与文博结合项目,使中医药非遗的展示更加丰富,更富有动态活力。
此外,他也建议,鼓励地方文旅部门牵头,有条件的中医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与非遗博物馆和文化场馆合作,举办中医药非遗主题特展,结合博物馆运营经验,开发中医药非遗特色的文创产品。鼓励展示与体验结合,将展览与义诊结合起来,探索新型中医药非遗传播方式。(文稿来源澎湃新闻,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