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论坛在成都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在论坛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医药非遗保护发展的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
曹洪欣指出, 中医药非遗保护要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论断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坚持“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守护中医药的“本和源、根和魂”,统筹推进中医药非遗系统性保护、全方位与高质量发展。
第一、自立自信。坚持中医药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实践自信、学术自信;结合非遗保护特点与中医药历史现状,完善系统性保护机制与措施;构建合作开发平台,构建利益分享机制,促进中医药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整理中医药非遗理论、技术、方法与典籍, 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专题研究,收集、整理、筛选民间验方、秘方和技艺方法,编辑中医药非遗项目特色技术、方药名录;积极推进中医药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记忆名录,强化国家及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建设。
第二、注重扬长补短,扬中医药之所长,补中医药非遗保护之短板。中医药非遗是中医药文化的精华与灵魂,推进普及中医“生、 长、壮、老、已”的生命动态平衡观、“天人合一”“形神统一”“脏 腑调和”整体观与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中医诊疗模式等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充分发挥其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完善中医药非遗保护发展工作体制,构建国家层面中医药非遗促进机制,协调机构、人员、事权等方面有效运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激励传承人才梯队培养与建设, 促进中医药人才传承模式与院校教育接轨, 促进中医药传统特色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创新融合。避免中医药非遗“神化”“庸俗化”。
第三、拓展应用领域。推动中医药非遗与康养结合,大力开展具有中医药非遗特色的养生、诊疗、康复项目, 发挥中医药健康维护的优势作用, 探索中医药非遗与养生、康复、养老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中医药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探索中医药非遗与养生、养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加强中医药非遗旅游品牌建设, 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品牌竞争力的高质量文旅产品。推动中医药非遗技术产品转化, 立足传统, 融合现代, 把中医药非遗项目转化为民众能够用得上、用得好的健康实践与产品, 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中医药非遗方法与技术推向社会、服务民众健康。推动中医药非遗项目“走出去”,促进中医药非遗项目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 构建中医药非遗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创新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和途径。
第四、提高质量。立足中医原创思维, 突出特色优势发展;积极探索完善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传承人培养模式,建立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传承人队伍;系统整理中医药非遗项目,推进知识、技术 方法研究;普及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针灸、按摩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 ”理念的健康工作与生活方式,促进中医药非遗项目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全面提高全民中医药健康素养和能力。
“当前中医药非遗保护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站到了新的起点,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 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支持保障下, 大力推进中医药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以守正创新为战略重点,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始终将保障人民健康作为中医药非遗保护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把握机遇,致力推进中医药非遗的多维融合(多途径、宽领域)、全面推进全方位与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服务,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曹洪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