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王晨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发布时间: 2023-11-05 15:27 来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3年10月12日,广受瞩目的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在非遗成都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王晨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图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王晨阳

    2023年10月12日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在丹桂飘香、秋风送爽的时节与大家相聚在锦绣蓉城,共同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论坛。“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这里既有山川俊美的自然风貌,又有秀冠华夏的人文历史。在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相生交融中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天府之国。在此,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向精心筹备本次论坛的各组织方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前来参加论坛的中外嘉宾、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2023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通过20周年,这在非遗保护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和旅游部在今年年初就已启动并鼓励全国各地举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在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框架下,中方在论坛中特别设立纪念《公约》20周年的板块,也正凸显了中方对《公约》及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公约》通过20年来,已经拥有了181个缔约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缔约国的共同努力下,国际非遗保护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各国履行《公约》的承诺,共同展望非遗保护的未来,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我十分愿意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中国政府履行《公约》的相关情况、取得的成效以及获得的经验。

    一、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早在《公约》通过之前,中国就一直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中国于2004年加入《公约》,成为第6个批准该《公约》的国家。作为缔约国,中国认真履行《公约》义务,积极参与《公约》框架下的各项工作,已申报43个非遗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代表作名录及优秀保护实践名册,深度参与《公约》操作指南的制定和修订,曾三次担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中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还在北京设立了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为亚太地区成员国提供非遗保护培训服务,为全球非遗能力建设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在不断深化对《公约》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中国立足本国国情,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非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非遗保护机制基本建立,非遗保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非遗保护法律法规制度更加健全。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全国31个省(区、市)陆续出台非遗保护条例,一些市、县还出台了地方性法规。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明确了目标和任务。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行政法规不断健全。非遗保护工作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

    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截至目前,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批1557项;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批3068名。全国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国家非遗保护资金105亿元,安排18亿元用于实施国家级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

    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深化。加快建立梯次合理的非遗传承人队伍,促进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非遗传承人培养渠道。完善激励措施,加大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补助支持力度。实施非遗记录工程,支持对1805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完成验收1040项。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总覆盖人数超10万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把非遗相关知识与内容融入乡土教育、通识教育和校本教材。推动非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20余所高校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了非遗保护的专业和学科。

    非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明显提高。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各地积极建设非遗工坊2500余家,覆盖450余个脱贫县和8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成立黄河流域、大运河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协同机制,黄河流域、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保护工作形成了合作联动效应。

    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精彩纷呈。每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开展全国范围内非遗展示活动,举办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活动,与媒体合作制作《非遗公开课》《非遗里的中国》等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自2022年12月起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周末晚间黄金时段播出11期,据统计,节目首重播累计触达观众7.1亿人次,首播观众量1.83亿人次,为综合频道今年黄金档已播季播节目中最高。多平台热搜累计上榜1181次,微博主话题阅读量15.8亿次。云游非遗·影像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茶和天下共享非遗”等活动已形成品牌。各地区域性、专题性活动持续开展,参与体验非遗、感知传统文化魅力成为新的生活时尚,社会公众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二、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经验

    在尊重非遗传承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中国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路径和方法,建设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实践证明,只有结合《公约》精神、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形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模式,才能繁荣我国非遗保护事业,为国际非遗保护工作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回顾走过的道路,有一些工作经验和认识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群体并保护他们的各种权益,是《公约》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非遗的主体是人民,非遗保护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护好、培养好传承人。各项保护措施都要围绕传承群体这一基点来开展,不仅要关照他们目前的传承状况,更要考虑到他们的长远发展,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更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支持与肯定。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不仅要关注传承群体,也要关注持有者之外的广大非遗受众,因为他们的需求和认同,是非遗长期生存发展必要的社会环境。非遗保护必须要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创造,将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网络。《公约》明确,各缔约国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缔约国政府是责任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国家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责做出了规定。各级政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实施了一系列保护行动,创造性地工作,搭建起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整体框架,打通了人民群众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通道。我们结合非遗的传承属性和时代发展要求,围绕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与保护传承环境,支持、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不断夯实非遗保护工作的社会基础。

    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鼓励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促进非遗的合理利用。保护和利用是非遗工作中需要妥善处理的一对基本关系,两者辩证统一、相得益彰。一方面,要落实保护为主原则,全面加强保护管理。根据非遗项目门类的差异性分类施策,因项目、因地、因时制宜,实施灵活多样的保护政策和工作举措。另一方面,要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立足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需要,将“非遗融入当代生活”作为工作目标之一,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让非遗成为民众社会文化活动的有机存在,成为价值观念的基本载体。同时,对非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进行挖掘、阐释、利用,让非遗蕴涵的文化元素为文艺创作、文化产品生产提供源源不竭的丰润滋养。

    三、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展望

    《公约》在序言中指出:“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在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与不容忍现象一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在缺乏保护资源的情况下,这种威胁尤为严重。”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同样面对着这种挑战。困境中求突破,逆境中谋发展。必须把非遗保护工作放到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新问题新需求去实践去探索。在我们共同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自然灾害等诸多挑战时,从非遗实践中汲取传统知识、民众智慧、民间经验往往可以提供有效的解决之道。

    中国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是对非遗再认知的过程,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和新机遇中,对非遗保护各项工作全面深度评估考量,再塑重构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化的非遗保护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做到问题导向;坚持自信自立,做到胸怀天下。非遗保护也需要凝聚各方力量,汇民智聚民心解民忧,激发非遗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将对标《公约》全面成果框架的各项指标,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回应性保护措施,继续制定中长期保护计划,行稳致远。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保护好、传承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应有之义和必答课题。我们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非遗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非遗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优势与合力,从建章立制、总体规划、机构设立、经费保障、组织协调、表彰奖励等方面加强宏观设计和制度建设,构建非遗保护工作大格局。发挥好社会力量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培厚非遗保护工作的社会基础,为非遗保护提供持续动力。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不断完善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名录体系、理论研究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传播推广体系、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数字化保护体系和工作队伍体系建设。强化非遗作为可持续发展驱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加强对非遗内涵的挖掘整理和宣传弘扬,用这些宝贵资源打开更多创新空间,充分融入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继续采取行政、财政、技术等各方面务实举措,大力推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深入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持续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确保非遗的可持续实践、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该遗产项目涉及15个省(区、市)4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安吉白茶制作技艺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前,我去浙江省安吉县进行了调研,了解到当地的各村镇、社区都是依靠制茶走上致富之路,特别是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代表作名录后,安吉白茶的销量、制作技艺的可见度、在校园通识教育的结合度、媒体的覆盖面等多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社区和传承人群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传承实践的意愿更加积极。“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正是安吉白茶制作技艺在为当地社区、传承人群提供就业和可持续生计,促进性别平等,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与可持续旅游融合发展,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和生态系统保护,助力包容性经济发展、和平与社会凝聚力等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生动例证。

    女士们、先生们,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人类的普遍利益,是我们的共同事业,离不开各国的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惠及子孙后代。我们将一如既往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愿同各国一道,按照《公约》的精神和宗旨,互尊互信,深入交流非遗保护经验,分享优秀实践,为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与安全做出持续贡献。十年前的2013年,中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在成都举办了《公约》通过十周年纪念大会。期待在《公约》发展的下一个十年中我们能够做出更多贡献,取得更多收获。

    期待各位嘉宾在论坛中贡献专业智慧,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