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在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口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基地间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解决基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谋划营造基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日前于北京召开的“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交流会”上,与会嘉宾和基地代表围绕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的发展展开了深入交流。
服务贸易是中医药事业国际化发展的新方向、新途径。2019年以来,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遴选出两批共31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包括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中医药大学和企业等,旨在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医药“走出去”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各基地正是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中流砥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吴振斗表示,在各基地的示范带动引领下,中医药线上诊疗、远程教育、文化传播、健康旅游等多元业态充分融合,呈现多点开花、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同时,在国家各部委的支持下,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策举措持续充实,中医药服务贸易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他希望基地代表在交流会上就建设中的问题挑战深入交流,互鉴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举措,共同打造中医药服务品牌,优化中医药服务贸易结构,助推中医药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服务贸易具有经济、文化双重效应,在优化贸易结构、打造服务品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商务部服贸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限制逐渐被打破,线上医疗场景不断丰富,中医药服务的可贸易性不断增强,远程中医药诊疗、咨询、教学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经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31家基地在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上取得了可喜成效,不少基地在境外设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并与多国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涵盖诊疗、研发、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该负责人表示,商务部将继续支持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将中医药服务贸易纳入多双边合作框架和自贸协定谈判议题,扩大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为中医药服务“走出去”营造良好环境。
“中医药在疫情防控和病毒防治中独特的临床疗效和价值为中医药实现深层次海外发展增加了说服力,中医药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携并重,成为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保商会党委书记孟冬平表示。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高质量发展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中医药在政策助力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孟冬平表示,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作为重要平台载体,积极促进了中医药文化传播交流,在链接国内外市场中惠及更多民众。自首批基地评选以来,各基地立足自身领域和优势,创新发展多种中医药服务业态,积极打造中医药服务贸易新载体,扩大了海外影响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基地建设要在加大科技力量投入、丰富服务贸易手段内容、整合统筹各方资源、提升专业服务效能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加强基地间的交流协作,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口的质量和水平。
在以《推动我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主旨发言时,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李小牧表示,中医药服务背后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医药服务出口可以借鉴京剧、茶文化等“走出去”的经验教训,将服务出口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立足于不同国家的市场环境和服务受众群体特征,灵活制定服务出口策略。要深化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继续加强服务贸易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医药服务出口营造更有利的政策环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副主任厉将斌表示,两批基地经过探索建设,工作成绩斐然。这离不开各地商务、中医药主管部门在提升便利化水平、拓展国际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激励方面为基地发展提供的大力支持。当前,基地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问题,如东西部差距大、基地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数据统计口径不一等。今后,基地还需加强与国际顶尖机构合作,搭建中医药研究、转化国际化平台;地方主管部门需切实增加供给型政策工具,出台相应鼓励政策措施,突破现有限制,为基地发展创造机遇。(记者 孟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