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肥城市召开,研究部署扎实做好全省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非遗可持续性发展。
会议提出,山东省非遗保护基础不断巩固、保护体系不断健全、传承传播不断拓展,非遗保护工作在传承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23年,山东省评审认定329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4个,省级文化生态名村、名镇10个;认定30家省级非遗工坊,其中3个非遗工坊案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的“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全省涌现出一批以年画、中国结、木雕、葫芦雕刻、草柳编等为主业的特色村镇,帮助大量乡村人口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积极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淄博市重点打造陶瓷、琉璃、丝绸纺织、食品酿造、家居等特色产业集群,郯城县规划建设中国结、木玩、草柳编、二胡等产业园区。全省多地推出非遗文创产品、非遗旅游商品,如枣庄市打造了“匠心枣庄”非遗旅游文创产品,泰安市建立了“泰有礼”非遗旅游商品清单。
会议提出,2024年,山东将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推动非遗活化利用,主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聚焦重大战略。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制定并落实2024年山东省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长城沿线非遗保护行动计划,擦亮“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品牌,组织开展省内沿海传统文化生态状况调研调查,筹备举办“四海昇平”沿海省市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交流展示活动,实现聚焦黄河、大运河和沿海两纵一横的非遗线性大保护传承格局。二是聚焦乡村振兴。支持加强非遗工坊建设,认定一批省级非遗工坊,推出一批省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支持依托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等,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文化企业,培育一批非遗特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三是聚焦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演艺作品,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旅游空间。四是聚焦非遗“两创”。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深入挖掘非遗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提升完善非遗数字管理平台功能,强化5G、VR、AR、物联网等科技应用,依托网络文学、动漫等数字化方式,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非遗IP。
会上,济南、青岛、潍坊、泰安、聊城、郯城等地代表作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