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变中医药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发布时间: 2024-03-06 10:19 来源: 中国医药报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发展中医药,要有‘我主人随’的自信。”谈起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铿锵有力地说。

    中医药是我国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中医药发展收获的丰硕成果,让中医药人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龙年早春时节,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齐聚北京,共赴盛会,他们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观点,共话机遇与挑战,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传承精华 发挥特色优势

    如何让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更好服务当下健康需求?这一话题受到代表委员的热烈讨论。

    “中医药发展既面临医药行业的共性挑战,也面临中医药的独特挑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认为,当前的重中之重是做好传承,充分认识中医药本身的规律及发展路径。

    刘清泉委员持续呼吁重视解决中医药传承不够的问题。在他看来,问题的改善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持续的政策支持,核心是人才队伍建设。今年,他带来一份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建议推进特色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久久为功,才能人才辈出。”刘清泉委员希望相关部门建立长远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规划,对作为人才培育基地的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建设给予长期的政策支持。

    在挖掘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不少代表委员将目光投向经典名方,从中寻找中药新药研发的灵感和源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唐旭东长期关注中医处方的转化、开发,强调发挥中药复方疗法的特色和优势,为现代常见难治病提供疗效好且安全的中药。他介绍,当下,科研成果、医疗机构内制剂的转让方式已更为成熟,更多临床专家和企业合作进行药物开发。

    “‘好方’是基础,但要基于长期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精练处方、找准临床定位、发挥好特色优势,需要临床专家。”唐旭东委员强调专家人才和新药上市定位的重要性。他同时指出,并非所有的临床医生都精通药物研发,药学专家、企业研发人员、医生强强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提高研发成功的可能性。

    科技创新 增强发展动能

    业界普遍认为,中医药发展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中医药行业需要新技术新理念为其不断注入新动能。”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认为,中医药守正创新,势必要用现代科技的思路、工具和语言来解读中医药,对企业乃至行业来说,科技创新是打造大品牌、大企业,带动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引领。

    这是耿福能代表的切实感受。近年来,好医生集团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建立药物研究中心,尝试用现代科技“破译”传统中药是否有效、哪些成分起效、怎样起效、起效过程如何等一系列问题,着力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今年全国两会前夕,耿福能代表到多家医药企业走访,调研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做法,发现有企业在探索将合成生物学应用于中药研发。

    “我们不能对时代的发展变化视而不见、故步自封。”耿福能代表说,中医药守正创新,企业是科技投入的主体,要加大科研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通化谷红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菁为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鼓与呼。“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也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颇具潜力的领域。从既往实践来看,深入挖掘探究中医药宝贵财富,可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赵菁代表呼吁,持续加大对中医药原创引领性科技攻关的支持力度。

    赵菁代表提出了具体建议。例如,设立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加强原创基础研究,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进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做实传承创新;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参与中医药应用基础研究,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形成国家战略型科技力量。

    畅通路径 形成正向循环

    谈起近年来中药行业的发展,张伯礼代表直言看到了“非常好的进步”,并且认为这离不开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

    促进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以下简称“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张伯礼代表对国家药监局的一系列政策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些措施促进了中药新药研制,提升了药品质量水平,增强了企业的质量意识。以中药新药审评审批情况为例,他介绍:“仅2021—2023年就有30多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不仅数量喜人,研制水平也显著提升。”

    唐旭东委员明显感受到了中药新药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完善,使企业对中药新药研发充满信心、热情高涨。他认为,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对疑难病、重大慢病、中药治疗特色优势疾病等相关新药的开发给予更多引导和支持,构建“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强调人用经验的总结归纳和中医药理论的传承应用,为中药临床适应证的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企业对于行业的变化有更为敏锐的感知。“近年来,政策对中药传承创新的鼓励明显表现出了驱动性,中药新药的研发水平迈上了新台阶,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全国人大代表、启迪药业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焦祺森说。他同时表示,进一步促进研发创新,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强化科研战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以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事实上,要形成持续鼓励创新研发的正向循环,需要多方协同发力。随着越来越多中药新药的获批上市,临床使用话题的讨论热度也渐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肖伟坦言,目前中成药在综合性医疗机构的使用仍未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临床价值。他表示:“现在中成药特别是中药创新药的研发,通过规范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有充分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有明确的中医‘功能主治’和西医‘临床适应证’。建议相关部门对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制备工艺先进、质量标准可控、临床疗效好的中成药的治疗优势。”(记者 落楠)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57121216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